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优秀4篇】

时间:2023-04-25 16:40:51 | 来源:语文通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浣溪沙》(苏轼)详解:原文、译文、赏析与作者简介诗词赏析,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注释 篇一

去游览蕲水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杜鹃在傍晚的细雨中悲伤地啼叫。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流水都能向西奔流,就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赏析 篇二

词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村南村北响缫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缫车之声,缫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在这炎炎的夏日,也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浣溪沙 篇三

[宋] 苏轼

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香在衣裳妆在臂,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 篇四

[宋]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①旋:匆忙,迅速。抹红妆:抹脂粉。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称。

②棘篱门:柴门。

③排:推挤。蒨:同“茜”,红色。

④收麦社:指收麦子祭土地神。

⑤赛神村:指为感谢上天降雨而祭神的村子。

⑥叟:老头儿。

【赏析】

这组词以朴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的夏日风光,对受灾的农民表示同情和关怀。太守下乡,对当地的'村民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场面。在这个场面里,可以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这对整日局促于官场的词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动人的。这就隐约地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比。“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是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画面上洋溢着丰收之后的欢快,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词人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以这样的心境和眼光去观赏农村的风光人情,一切就被诗情画意化了。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