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论文优秀7篇

时间:2023-07-17 17:13:04 | 来源:语文通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7篇《计量经济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引 言 篇一

当前正在持续并不断延伸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标准经济学建模方法在此次危机预测与应对中作用的探讨,其矛头直指计量经济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现实表述与预测方面作用甚微,一些极端观点甚至要求放弃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因之引发当前学术界关于计量经济学“失败与否”的学术之争。争论的实质可归结为一个问题:计量经济学是否是精确、无局限的绝对科学?

对于计量科学的精确性、绝对性的探讨由来已久,当前学术界的争论只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化。早在1939年,Keynes就指出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论的先验正确性问题,二是线性假设以及滞后期与趋势决定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正如凯恩斯所说,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基本是以线性假定为前提的,Juselius在谈及VAR类模型的局限时,也提起过VAR类模型的设定是线性的,因此其对于跨越多个时期的模型预测并不十分理想。

国内学界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持肯定态度,李子奈认为,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计与检验过程来说,其方法具有坚实的统计、逻辑基础,符合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回归分析,是证实与证伪、归纳与演绎、检验与发现、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过程。并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政策评价、结构分析、预测与检验功能上的局限。

李子奈在他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中均有提到这一观点。洪永淼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面临三个主要问题:非重要因素的影响问题、观测数据问题以及样本外预测问题。但计量经济学理论本身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与全面,只是由于经济系统的时变性、不可逆性以及经济数据的缺陷导致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预测没有物理学那样精确,这也是计量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

那么计量经济学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不足与局限?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就要从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统计学科基础进行探讨,从其表述语言、方法论及功用层面进行基础研究,以提高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使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二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现代很多学科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国际化金融领域,都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应用作用,同时,计量经济学家也非常受各方面专家的尊敬。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就以此为初衷,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几点思考,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旨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1计量经济学学科内涵以及发展历史

1.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是一门专业研究经济相关领域的经济学特征、经济数量模型和经济关系变动的经济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内涵和现实意义。计量经济学学科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很多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工具和分支内容。它能够通过将经济理论数量具体化等方式,通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不断钻研,更深刻地把握现代经济和客观规律,更好地根据规律来研究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社会宏观、微观经济问题都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智力支持。

1.2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相较于国际上的大国,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阶段。我国的统计制度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从物质平衡表体系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转变。在20世界90年代初期,恩格尔的ARCH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被推广到我国,结合我国对经济的重视,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走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其学科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最近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被重视,关于其的应用以及学科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广泛和常见。例如,经济时间序列、波普理论、VAR模型、CC模型、LSE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开始使用国际先进的DSGE模型,并在我国很多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2计量经济学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2.1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受宠诺贝尔奖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全球最受瞩目的经济学大型奖项,因此,直至今日,诺贝尔奖可以说仍然是众多经济学家们终生不断奋斗的最大动力和目标。第1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还有荷兰“计量经济模式的建造者”---丁伯根。多年来,很多计量经济学家也都不断获得具有最高荣誉称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近几年,诺贝尔奖又开始趋向于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有成就的学者,鼓励其对横截面数据方法的杰出贡献。这些接连不断的奖励,说明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受宠诺贝尔奖,该奖项也正在不断注重经济技术方向的应用以及向现代化不断创新,该经济学科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3]。

2.2该学科更多的应用在全球各国的金融领域

目前,很多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已经被应用与世界各大国中央银行以及金融市场方面的基础学科内容,尤其是在一些金融比较发达国家的评估投资组合中,在金融系统风险这个方向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实际意义。许多计量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都逐渐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来诠释很多金融市场活动规律。在金融市场上,经济变量具有一定的变动性,这些变量会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波动,随机出现一些经济学实际意义。最常见的将其应用在全球的股票市场中来诠释很多方法、规律。例如,假设人们对股价的评估是比较理性的,则可以得出一个企业股票的价格应该等于其在未来某时间的预期股息的现值。再比如,恩格尔发明的计量经济学ARCH模型,这个模型能够非常有效地对金融经济数据在不同时期时间的金融规律变化比较精确的估算出来。这个模型可以对金融投资等收益的风险和价格,通过不确定性的度量,采用一定经济学模型以及经济数据来阐述,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这些都说明,计量经济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国金融领域。

2.3现代计量经济学趋向于把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结合得更紧密

近年来,由于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paneldata)等研究越来越丰富,经济学者逐渐利用数学等计数方法将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变为一定的方程和系统来更形象的表现,最后通过数学等统计方法来估算。这样的方法结合和流程转变,也更加促进我国计算GDP,以及各个行业的基准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很多经济数据的规律和变化。所以,新发展的趋势是经常采取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使得现代计量经济学趋向于把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结合得更紧密。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三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克莱因(R·Klein)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萨缪尔森(P·Samuelson)认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这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量软件开发,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目前,我们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特别是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主流方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也是我们本科计量教学工作者的一大贡献,它彻底扭转了单纯的定性分析理念。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其一是把计量经济学当成了“圣经”,唯计量是从,似乎是没有计量参加的学科都是伪科学或者说不够科学,其结果是计量方法的滥用;其二是计量的数学化,也就是数学的计量而不是经济学的计量,其结果是使得计量经济学脱离实际,变成了数学游戏。就上述问题,结合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际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计量经济学不是“圣经”:完美中有折中

首先,计量模型是完美的。我们以一元模型为例:

Y=β0+β1X+μ(1)

其中,μ表示除X以外的所有影响Y的因素,模型(1)叫总体回归模型。该模型描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非函数关系。对同样问题处理的数理模型:

Y=β0+β1X(2)

模型(1)比模型(2)完美,因为模型(1)比模型(2)考虑问题全面。在模型(1)中,每给X一个值,从理论上讲,由于μ的存在,模型考虑了和X对应的所有Y的值;模型(2)仅考虑了因素X对Y的唯一影响,而没有考虑X以外的其他因素对Y的影响,因此,模型(2)仅考虑了和X“对应”的一个Y值,这里对应加引号是因为从理论上讲,那个Y值仅仅是无穷多个Y值中的一个,而未必就是真的和X对应的那个,这就是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说计量经济学是完美的(确切的说是计量模型比数理模型完美)。但是,完美的计量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理论上是存在的,实践中是求解不出来的,不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技术达不到而求解不出来β0,β1,而是由于总体的无限性和μ的复杂性(随机变量),特别是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总体数据搜集的困难)。因此,计量经济学家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总体回归直线:

E(Y)=β0+β1X(3)

总体回归直线(3)就是我们常说的函数形式或方程,它是由(1)两边取数学期望而得到(假定E(μ)=0),它揭示了,每给X一个值,有唯一的一个Y的期望值与之对应。这里的分析思路:从模型(1)到模型(3)就由相关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从而计量模型的完美性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这就是我们说的计量模型的第一次打折。那么总体回归直线(3)是否可以顺利的求解呢?在总体数据已知的条件下可以找到。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因此求解总体回归函数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既然是这样,那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再次打折),计量经济学家自然就想到借助样本来分析问题,建立样本回归模型:

Y=■0+■1X+e(4)

这里,■0,■1是总体回归(1)中β0,β1的近似估计,残差e也是随机干扰项μ的近似估计。那么样本回归模型(4)可以容易求解吗?尽管样本的数据可以很容易的收集,但是由于残差同样存在和随即干扰项的一样困难,使得样本回归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很难操做。计量经济学家又再次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寻找样本回归直线(第三次打折):

■=■0+■1X(5)

这里,方程(5)是由(4)两边取数学期望得到的。参数的估计应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单就上述分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计量模型是完美的,而模型估计是打折的不完美。

二、计量模型与模型估计一样吗?

计量模型指的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估计是样本回归函数(回归直线)。因此,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问题的实质是归结为模型估计,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折中(打折)的研究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可靠吗?当上述研究的问题(计量模型)满足基本的假定条件才是可靠的:(1)正态性假设: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等价于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在自变量的各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2)独立性假设,无自相关性假设;(3)同方差性假设;(4)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5)零均值假设。这些假定条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是很难满足的,而且模型估计是直接对样本负责,而只有样本满足简单随机抽样,才能够较好地描述总体状态特征。我们知道,真正的简单随机抽样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主张使用计量分析方法也要谨慎,它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尽管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大大简化了计量的运算。

三、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理论与应用并重

目前,与过多介绍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生动了很多,老师也会列举一些例子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说明,但是多数仅限于此,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互动。而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缺乏包含经典案例的教材。同时,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计量经济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

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要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应成为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缺一不可的内容。尤其是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金融、财政、国际贸易)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恰当地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离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编好实验计划,做好示范。在编写实验计划时不仅要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而且要构建能有效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进而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验教学。第三,结合实际情况,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处理数据(如:频率转换、季节调整)、建立模型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应用的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熟悉数学和计量方法的教师队伍,使我们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如在本科阶段学数学、研究生读经济、博士读数量经济等。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首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然后,总结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主要包括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后,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非常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该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五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

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

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

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

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

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

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

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六

摘要:根据亲身教学实践,发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等。针对上述问题,对计量经济教学改革给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

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

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

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

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

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

(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

(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

(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七

摘要: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腕,但在教学理论中假如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由于网络剽窃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腕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详细设计思绪,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腕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进步提供新的认识。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腕

作为经济学实证经历剖析的一门重要办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中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办法,计量经济学不只请求学生控制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根据,更需求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办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量和检验模型,对理想经济问题进行构造剖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所以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学问的传授只是手腕,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办法去剖析和处理理想的经济问题。为了办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学问进行解说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腕加深学生对办法应用的了解,常用的教学手腕是案例剖析和实验教学。

固然案例剖析和实验教学可以对学生控制计量经济学办法的应用有所协助,但这两种教学手腕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控制办法的应用。由于要用计量经济办法进行实证剖析除了了解办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习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讨的完好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察看(行为剖析)→关于经济理论的笼统(理论假说)→树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量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在这个研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合适做实证剖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取得性怎样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置、实证结果跟料想结论呈现不分歧的状况下怎样办、如何从实证剖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念、标准的实证剖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关于实证研讨是十分重要的,但单纯依托案例剖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呈现的这些问题。为此,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量、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办法以及数据的剖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运用案例剖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求在教学阶段引入研讨式的教学办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腕。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引入课程论文是可行的,由于高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普通是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大三学生曾经控制了根本的专业理论学问,曾经具备对本专业经济问题进行考虑和剖析的才能,对课程论文的选题是能够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献检索课程也使得学生控制了文献搜索的技巧和途径,对课程论文需求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数据材料也可独立进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学习阶段,有些高校还会特地经过课程论文指导培育学生的学术标准,为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根底。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大三阶段引入课程论文的教学手腕,正好契合这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请求,既培育了学生撰写实证剖析学术论文的才能,又促使学生对之前控制的专业学问融会贯穿,学致使用。固然从教员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具有可行性,但在理论中假如设计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呈现两个问题:一是网络剽窃严重。运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剖析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数据库和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网络渠道获取计量经济学的范文。假如缺乏有效的课程论文验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从网上或数据库中下载材料简单拼凑成课程论文,有些痛快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交差[5]。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有局部论文固然不是经过网络剽窃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窗也会援用相同的选题,在研讨内容、剖析思绪、软件操作等方面完整分歧,论文并没有本质性差别,这是剽窃的另一种方式。假如学生的课程论文是经过剽窃而非本人的入手理论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形式就失去了意义,非但没有使学生控制计量经济学办法的应用,反而培养了恶劣的研讨习气。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求恰当的设计,以防止教学方式和目的相背叛现象的发作。

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思绪

3.1课时设计

课程论文主要是经过学生课下的自我理论完成,单纯经过课堂是很难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任务的。一方面由于论文的写作周期很长,课堂的气氛和时限并不合适进行严肃且有创新性、探究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具备文件检索、数据搜索等论文写作需求的条件。所以,本文以为计量经济学要进行课程论文教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在课下而非课上,没有必要设立成单独的理论课课程,而应融入到计量经济学的主课程和实验课教学当中,依据教学进度在恰当时点引入课程论文教学,经过课上指导和课下理论的分离到达应用性教学的目的。普通高校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主课程的课时布置是32~64学时,另外可能还有2~6学时不等的实验课。在这种课时布置下,本文倡议课程论文教学的课堂可布置4或5个课时,分别在课程的中期和后期进行:第1个课时主要用以解说课程论文的标准和写作请求,可布置在主课程对根本的办法理论解说完了之后,在主课程的中期进行;另外2~3个课时则布置在学生完成论文初稿之后,用于教员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初稿统一进行答疑、审阅和指正,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正完善。这局部课时依据学生人数和课时量灵敏设置,学生多和课时布置充足的可设置3个课时,学生少和课时有限的可设置2个课时,能够布置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能够与实验课后期课时分离进行,假如是请求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理论的局部内容,则最好与实验课课时分离;最后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剖析,可布置在主课程的后期。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3.2选题设计

本科阶段学生普通还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课程论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办法和控制学术标准而非进行学术研讨,所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的设计不用请求有多大的学术创新性,而应注重办法应用的实战性,在选题上能够选取一些应用计量经济学办法比拟成熟的范畴。但假如选题都集中在某一成熟的范畴,在该范畴曾经有数量较多的计量经济学研讨文献,又容易呈现上述网络剽窃和同质化现象,所以选题的设计上应有所控制,不能给予学生太大的自在选择空间。但假如实行纯命题作文的方式,给每个学生都布置一个明白的论文标题,则学生领会不到用计量经济学做应用研讨时选题的重要性。不是一切的研讨对象都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办法来研讨,在选题时应该对选题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剖析。如何选取适合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剖析的研讨视角、这个研讨视角能否具有理想意义、研讨问题能否有理论根底、如何肯定研讨变量、数据能否能够获取和量化、样本量能否满足计量经济学办法应用的请求,这些都是在肯定选题时需求着重思索的方面,假如把标题直接给定,学生就难以切身领会到研讨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计量经济学选题设计上,不宜太自在,也不应太过板滞,应该在灵敏性和控制性中找好均衡点。倡议用如下办法进行选题设计:依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讨范畴选题,学生在该范畴内自在选取研讨角度,并且标题和内容不能完整相同。研讨范畴确实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思索到选择的多样性,也要思索到数据的可取得性,同时还应统筹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解说的内容普通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局部,所以研讨范畴应该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络方程模型等)可以处理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讨范畴能够选取研讨较为成熟的经济范畴,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钱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讨成熟的范畴普通都有充足的数据保证,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员能够在研讨范畴根底上对研讨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则该组内哪些学生研讨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讨哪些地域的问题,这样就防止了学生研讨的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内容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固然教员曾经给每位学生布置了具有一定选择自在度的研讨范畴,并规则了可研讨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范畴,相关主题曾经有大量的研讨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呈现网络剽窃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身入手理论操作完成的,还需求对课程论文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办法是在课程论文中表现个性化的研讨内容和操作过程。但假如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标准,学生也含糊了实证剖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育学术标准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内容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内容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依照规范的实证剖析论文的请求去写,正文完后请求添加附录。附录内容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阐明),数据处置、回归剖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应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请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经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剽窃的可能性就小了,由于普通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要本人亲身入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干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内容,这就防止了网络剽窃行为。

3.4辅助教学手腕设计

论文选题和内容设计好之后,还需辅予一定的教学手腕,才干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详细而言有:

一是论文考核的鼓励机制。鼓励机制对激起学生写作课程论文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假如考核机制设计不合理,学生能否完成论文、完成论文质量如何对最终成果影响不大,很多学生会由于课-虎知道§www.huzhidao.com 程论文的强度和难度大而选择敷衍塞责,消极看待,课程论文就流于方式起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需求从两个方面对论文的成果考核方式进行设计:首先要进步课程论文成果占比权重。假如是考试课能够把课程论文作为平常成果的主要评定根据,成果占比进步到50%,与期末考试成果等重;假如是调查课能够直接以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方式。经过进步课程论文的成果权重,学生才会注重课程论文写作,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设计合理明白的评分规范。评分规范应该依据教学目的把重点放在应用的精确性和标准性上,如规则高分的规范是:数据搜集的充沛性、办法选取的恰当性、办法应用的正确性、论文写作的标准性以及研讨内容的首创性,关于有拼凑和模拟痕迹的论文要相应减分,有明显剽窃无自主研讨内容的论文则直接断定不及格。评分规范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努力的方向,对激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至关重要。

二是实证剖析范文解说。大三本科生普通还没有学术论文的写作经历,关于实证剖析的论文如何撰写可能还不甚理解,假如不加以指导,学生将无从下笔,上交的论文也会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所以在课程论文写作前用1个课时进行论文标准指导是必要的。能够选取一两篇经典的'计量经济剖析范文,给学生展现和解说。除了解说学术论文的根本构造和格式外,更重要的是解说计量经济论文的写作标准,如做实证剖析的目的、实证的理论根据或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的解释、实证办法的应用阐明、实证结果的展现和剖析等。学生在写实证剖析的论文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实证结果不加处置就简单把全部信息附在论文中,所以在解说中要强调,关于检验结果应该如何把重要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恰如其分地在文章当中给读者显现想要剖析的内容,加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简约性。学生经过对范文解说的直观认识,理解了学术标准,再进行论文写作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

三是分离实验课重点指导。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写作会遇到许多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课堂上案例剖析所没遇到过的。普通的上机实验课也主要是考证性的操作理论,学生只需求根据给定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学会操作的内容。但理想研讨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操作,而是重复对变量进行选取、样本区间进行选择、模型函数方式进行变换的实验过程,单纯经过考证性的实验课操作难以领会到这种探究的过程,为此徐占东和王维国(2009)提出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中分离学生课程论文的内容展开实验能够到达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效果。课程论文写作就是一个研讨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计量经济学检验通不过、实证结果与经济意义不相符等问题,在这些状况呈现的时分该如何处置,如何把研讨改进和推进,这就需求教师的点拨。应用实验课的2或3个课时,让学生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理论的案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即可使学生控制和稳固软件的操作,又可以加深对应用计量经济学办法进行探究性研讨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应用性教学的目的就完成了。

四是课程论文作为案例剖析。教科书中的案例只是为了讨论特定的估量办法或者检验办法而设定的,而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角度看,教科书中的许多例题的模型设定是错误的,假如只以课本上的例题作为案例剖析解说会给学生以很大的误导(李子奈,2010)。所以案例剖析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例题解说,选取学生完成质量较好的优秀课程论文当做案例进行解说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应用1个课时,经过对学生做实证剖析较标准的研讨论文进行解说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能够更深化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办法做实证研讨的全过程,除了理解办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案例中领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办法以及数据的剖析和诊断等普通教科书案例中没有触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办法应用的了解以及对论文标准写法的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7篇《计量经济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