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7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高考政治的重点考点,学生必须好好对待,及时复习与总结。下面是虎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 篇一
考点1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 发展历程 | 思维深化 |
先秦 (萌芽) |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
秦朝 (创立) |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 |
西汉 (发展) |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 |
隋唐 (完善) |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 |
宋朝 (加强) |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 |
元朝 (加强) |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 |
明朝 (强化) |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 |
清朝 (强化) |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 ◆ ◆
考点2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 发展历程 | 思维深化 |
周代 |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 1.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
秦朝 |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 |
汉朝 |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 |
唐朝 |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
宋朝 |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huzhidao.com〕。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
明朝 |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
考点3 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 发展历程 | 演变趋势 | 思维深化 |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 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 全面认识科举制 1.围绕一个核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突出两个特点: (1)人才择优原则。 (2)制度化、专业化原则。 3.体现三个趋势: (1)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产生多方面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上,有利于士人群体形成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
战国、秦朝和汉初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 ||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 ||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衰落: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 ||
隋、唐、宋、明、清 产生:隋 确定:唐 发展:北宋 衰落:明清 |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二
知识主线
时期 | 核心考点 | 史料实证 |
原始社会 |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 1.“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吾帝禹之子也’。”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 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 答案 分封制。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贾母的这种思想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宗法观念。 |
夏朝 | 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 |
商朝 | 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 |
周朝 | (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
归纳总结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1.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用唯物史观理解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考点2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知识主线
时期 | 核心考点 | 史料实证 |
秦朝 |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什么? 答案 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2.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君主权力的加强。 3.据《宋史》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二府”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4.“成祖即位……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说明内阁实际上是什么机构? 答案 皇帝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 |
汉朝 | 中朝: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 | |
隋唐 |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 |
宋 朝 |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 |
元朝 |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 |
明朝 | 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 | |
清朝 |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南书房:康熙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归纳总结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逐渐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从秦汉至明清,中枢权力体系几经变化,从三公九卿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及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考点3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知识主线
时期 | 核心考点 | 史料实证 |
秦朝 | 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答案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为解决它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案 郡国并行制。实行推恩令。 3.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案 行省制的设立,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汉朝 | 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 推恩令: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 |
唐朝 | 节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
宋朝 | 通判: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开始,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 |
元朝 | 行省制度: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
明朝 |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这里的家国变化主要反映了秦汉时政治上的哪一变化趋势? |
归纳总结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变革地方行政制度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秦朝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沿革
制度 |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 作用和影响 |
分封制 | 诸侯国相对独立,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
郡县制 |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 |
行省制 |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 |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考点4 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成熟
知识主线
时期 | 核心考点 | 史料实证 |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 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察举制的弊端。 2.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文中的这一“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答案 科举制。 3.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这种管理的有效性有哪些? 答案 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战国、秦朝和汉初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 |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 |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衰落: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 |
隋、唐、宋、明、清 产生:隋 确定:唐 发展:北宋 衰落:明清 |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归纳总结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中华帝国走向繁荣。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篇三
一、分封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篇四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篇五
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点是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长期稳定领导,同时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由于共产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先进的有纪律的部队,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掌握自我批评武器,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所以它必须而且能够领导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共产党又需要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监督。各民主党派代表广大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要求与意愿。没有尽量广泛的政党联盟,没有尽力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就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无法避免决策的失误。
共产主义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是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思想领导主要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组织领导主要是推荐各级政权机关领导人人选,由人民政权机关选举或任命。共产主义政党不仅要领导国家政权,而且还要对社会实行全面的领导。为了克服以往存在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弊病,在社会主义改革中逐步实现党政分开,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又改进、完善党的领导。党对国家事务主要实行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的作用,党经过法定程序使自己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同时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篇六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
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
⑤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⑤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1)历程
①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②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评价
①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措施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
(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
(2)人治高于法治。
(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篇七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 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4)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禅让”(或曰“传贤”)
(二)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BC2070——BC1600)禹开,桀(履癸)亡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文化类型上属于新石器晚期,青铜文明早期。
2.夏朝已出现干支纪年日法,出现最早的历法——夏历。
3.政治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国家变成了家族的私产→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补充】甸服制度。夏后氏构建与其他部落的隶属关系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据说,在夏初,夏禹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以500里为界,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缴纳贡赋,建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特点:①夏后氏与其他部落存在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②夏与其他部落关系较为松散。
(2)商朝(BC1600——BC1046)汤开,纣(辛)亡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2.商朝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3.商代的政治特点有: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通过占卜手段主宰国政,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4.【内外服制度】夏商两朝一种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形。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3)西周(BC1046——BC771)武王开,幽王亡
1.其疆域东自大海,西抵羌戎,北达鬼方,南至荆楚。
2.政治制度:
Ⅰ.分封制:
①含义: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对象:周王子弟(姬姓贵族,主体)、功臣、前代贵族。
③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
④权利和义务:
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诸侯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赋税制度。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⑤特点:
⑥影响:
积极: a.政治: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扩大西周疆域;
b.文化: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
消极:后来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Ⅱ.宗法制:
①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整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②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实质: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④大宗和小宗:
⑤宗法制的影响:
a.对西周,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层内部的稳定。
b.对后世,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4)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和神权密切集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推荐作文:
- ·黄文秀的事迹简介汇总 黄文秀 事迹简介(最新6篇)
- ·职业学校教务工作计划
- ·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6篇】
- ·论文致谢(最新6篇)
- ·客户投诉管理制度【优秀4篇】
- ·2023年党员公开承诺书范文【优秀6篇】
- ·红色主题征文最新8篇
- ·个人离职原因有哪些(精彩4篇)
- ·得到的反义词是什么【优秀2篇】
-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精选5篇
- ·最新学生扶贫会议记录精选2篇
- ·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参考优秀3篇
- ·食堂就餐卡管理制度【最新4篇】
- ·幼儿园新教师个人总结报告
- ·化学药品管理制度(优秀6篇)
-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要事迹材料精选6篇
- ·优秀个人简历模版【最新4篇】
- ·最美学生初中生简要事迹材料优秀3篇
-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通用6篇)
- ·党性修养不够自觉原因分析(优秀4篇)
- ·工程造价论文(最新10篇)
- ·企业管理的论文优秀3篇
- ·第24个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活动总结
- ·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优秀9篇)
- ·汗牛充栋成语故事精选6篇
- ·个性自我介绍【最新3篇】
-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优秀4篇)
- ·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优秀8篇)
- ·电商运营专员岗位的职责(优秀3篇)
- ·七夕节的古诗【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