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论文_【最新7篇】

时间:2023-05-30 08:25:10 | 来源:语文通

什么是数学?百科全书上是这么定义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是虎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初一数学论文_》,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初一数学论文_ 篇一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难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性质3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下列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

A、2x-1≤0 B、 2+3<12 C、-12x-6>-3 D、 ≥1 3x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新课做了垫基。

(二)讲授新课

1、解方程:2x+3=1-x

意图:方程与不等式的类比,让学生在解例1时与解方程的异同作比较,加强比不等式性质 3的运用。

2、例1 解不等式3-x<2x+6,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四个组学生代表上黑板演示,师生共同评价)

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

师提出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代表发言)

意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地位,加深学生对解方程与不等式的理解。在解不等式时对性质3的巩固。

3、例3、例4

(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师再讲评,对例3中的去括号及例4中的去分母学生易出错处着重讲评。)

4、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及注意事项。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了。

注意: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变号

(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发言,师评价与总结)

(三)练习巩固

练习1、判断下列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什么?

x (1)3x+2>x–1(2) 5x+3<0 (3)+3<5x–1 (4) x(x–1)<2x 2

2、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3x+8<7x–12(2)2(x+2)≥x–4(3)x3x≥3+ 35

意图:及时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四)小结

由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师再进一步强度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的注意事项。 意图: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进一步让学生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巩固。

(五)布置作业:达标检测

[必做]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x3 (1)2(1+3x)>20–3x(2)≥x–6 7

3x3x2[选做题](1)x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比的值大? 34

(2)]已知y=4x–3,试求:当x取何值时,y>0?当y取何值时,x<0.5 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及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一下册数学小论文 篇二

今天早上一起来,妈妈就宣布:由于家里停水,今天全家到欧尚那边去吃早餐,顺便到超市买东西。

到了那边,我们准备先去吃早餐,先来到了珅府捞面。可是,这里一碗面就要3、40块钱,好贵,而且更加“惊悚”的是,这里的一个鸡爪要5块钱。我们觉得太贵不合算,就来到了“丸来丸趣”,没想到,仅仅一墙之隔,价钱差距就这么大:这里一碗面只要9块钱。吃完早餐,我们就开始逛超市啦!我们先买了一袋我和爸爸最喜欢吃的青桔子,总共数量是11个,价钱是5.2元,差不多一个5毛钱左右。我们又去买了5个鸡爪,一共4.8元。这个鸡爪的价格简直与珅府捞面的价格有着“天壤之别”,一边是不到1元/个,一边是5元/个。来到水果区,我们买了一袋青蛇果,3个共17.7元,这么小的一个青蛇果差不多一个要6元,好贵!接下来,我们又去买了一个哈密瓜,11.3元,没想到,3个小小的青蛇果比一个大大的哈密瓜整整还贵出了6.4元。由于我在邻居桃桃家里尝过黄桃很好吃,我们又去买了3个大大的黄桃,一共9.6元,平均下来每个黄桃是3.2元。我们买完所有需要的东西去结帐,算上这里没有提到的东西,一共是500元。

这次,我从买东西里面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真是太开心了!

初一下数学小论文 篇三

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间的衔接是指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教师教法上的衔接和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建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发展,须从初一抓起。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初中《数学》第一册,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等。这些内容均与小学数学中的数、简易方程、应用题等知识相关。其次,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内容更丰富、抽象、复杂。以上决定了教师教法及其学生的学法与小学相比也不尽一致。因此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衔接,也是培养学生三个能力,提高质量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学习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非负有理数)中研究问题。而初一数学是在有理数中研究问题。数域的扩充,无疑增强了难度。因而该衔接是起点、是关键。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进负数的向导。

通过复习算术数说明其来自现实世界,从而引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说明用算术不能表示它。顺水推舟,负数出仓。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引入负数后,扩大了数系,首先应说明有理数与算术数的不同特征。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数字二部分构成,同时应强调有理数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次讲清其分类,与算术数比较,有理数的成员增加了一位——负数。

(3)有理数运算符号为首

有理数的运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符号,另一是数字。各类运算首先应根据法则确定结果的符号,再求结果,强调一个结果中,符号与数字并驾齐驱,同时正确为对,否则为错。

2数与代数式

由特殊的,具体的,确定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不定的字母,是一个知识的飞跃。因学生刚接触,难理解,要善于引导,切莫操之过急。

(1)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小学学过的一些公式、法则、运算律等书写沉长,用字母表示简明扼要,可举例用文字表达式与字母表示同一关系,让学生领略其优越性。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a是正数,—a是负数,是学生的一个误区。为此首先应说明符号“一_”的作用,一是表示运算符号,如1—2;二是表示性质的符号,如2;三是表示某数前有“一”号,则为其相反数,其次说明,a表示有理数,而有理数由符号和数字构成。因此a本身包含着数字与符号,即a可正、可负、可零。同理说明—a。

(3)基本数学语言的培养

a是正数表示为__;n为整数时,偶数与奇数分别表示为2n与2n+1;a、b同号表示为ab;a、b异号表示为a/b等等,数学语言都应从初一开始,循序渐进,特别在作业中强调尽量使用数学语言。

(4)列代数式的训练

此项训练可为应用题清除障碍、铺平道路,可用小学具体的数再过度到式。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小学中,解决应用问题学生习惯一般用算术法,即就是上初一有的学生习惯于把问题用算术法来解,难以转弯。

首先可由简单的应用题入手,把二法对比,使学生逐步掌握代数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其次用具体例子说明代数解法的优势,使学生体会到算术解法套类型的复杂,代数解法的简明。因此,做好这方面的衔接,是学生思维方法上的另一转折,无疑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应。

二、教法上的衔接

中学与小学学习内容上的差异,导致了二阶段教学法上的不同。作为初一教师有必要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优点针对初一新生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1旧与新

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可按如下操作:

①结合新课分散复习小学有关数学知识

②复习形体计算公式结合代数式进行教学

③复习算术解法结合代数解法进行应用题教学

2讲与练

根据初一新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多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唤起其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其兴趣与热情。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转折。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我们应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品质由此开始培养。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小学学生形成的许多良好习惯,如坐式端正,回答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是小学教师栽培的结果,倡导学生继续保持。

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具有感染力,学生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我们应当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否则会挫伤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科目少,学习内容浅,尽管学法不妥,只要用功,亦能取得好成绩。但到中学,科目倍增,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方法就成为突出矛盾。

初一学生年龄小,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误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课本是“习题集”,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的载体——课本,指导学生预习、巩固、小节,要求学生对作业做到独立完成,认真检查,有错就改。

总之,如何搞好初一和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是提高初中数学质量,培养学习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需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和探索。

初一数学论文_ 篇四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的教学观所关注的不仅是活动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

几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影响下,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践了“合作教学”模式,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作教学的特征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种方法的学习远远比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合作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

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问题“已知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k的图象不经过 象限。”这对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k 0(填“>”“=”“<”);

(2)函数y=-kx的图象经过 象限;

(3)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 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2、合作教学课堂活动的操作

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是: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

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和问题,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而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

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例如解方程: 5(2x+1)+1=10+2(2x+1),由二个小组代表板演,第一小组解法是先去括号;另一小组则把2x+1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先移项合并即得3(2x+1)+1=10。后者解法较为简捷,这就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的结果。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合理调换环节顺序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如单元复习课应以议、练、结为主;概念课则以读、议为主;练习课则以议、练为主。

3、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做法是:

(1)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产生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当要求学生表明愿意和那些同学在一起。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

(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合作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

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

(4)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体会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实施有效的课堂讨论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为的人。我们应充分认识课改精神,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在刚开始实行合作学习时,当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有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相“干扰”;有的是一言不发,静当“听众”;有的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东张西望,是“自得其乐”。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些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不能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讨论时间一到,教师就指名汇报,这样合作的“含金量”能有几分?

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2、通过教师的指导,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也要相互合作,营造心理相融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学生的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信任学生,也要让学生相信教师。教师要展示自己的个性及魅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

的呈现,适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形成激励机制,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并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有时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多查找相关资料,多做思考和交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尊重事实、形成共识等。

在进入教师的指导阶段时,要先搜集各组汇报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做到有效的指导。尤其应注意的是,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一旁无所事事,须知此时是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良机。此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作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进行课堂合作教学可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内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学业成绩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认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生生、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借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帮助。

初一下数学小论文 篇五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建高楼要画几何图,发射火箭要经过无数的计算。

我们一般加减乘除都是由0~9十个数字构成的十进制的算是组成的,而电脑里却用了二进制。

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做了这道题目:小明有511块糖,分别放在9个盒子里。你只要告诉他糖的块数,(不多于511),他就可将几个盒子里的糖全部拿出,凑成你要的块数,这几个盒子里各有多少块糖?

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样也想不出来。我只好一个一个排,排了5个后,我发现是一个很有规律的数列:1.2.4.8.16.都是这个数乘2得到下一个数的。我照着排下去:1.2.4.8.16.32.64.128.256,刚好为511,原来电脑里面有二进制是因为可以算出所有数呀!

我有看到了一种问题——“牛吃草”。一牧场上的青草匀速的生长,可供27头牛吃6天,工23头牛吃9天,18头牛吃了6天后增加了12头牛,还要几天吃完?牛吃草有原有量和增长量,一部分牛吃原来就有的草,一部分牛吃长出来的草,吃增长量的牛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而吃原有量的牛吃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应先求原有量和增长量,27×=162(份),(将牛一天吃的草视为一份),23x9=207(份),207-162)÷(9-6)=15(份),增长量为15份,162-6×15=72(份),原有量为72份,18头牛吃6天,共吃72-(18-15)×6=54(份)草,54÷(3+12)=3.6(天),答:还要3.6天吃完。

书上也是可以获得知识的。书的页码也有学问。如:甲。乙两册书用了8642个数码,且甲册比乙册多20页,甲书有多少页?首先要知道1~页要1×9=9(个)数码,10~9需要2×90=180(个)数码,100~999需要2700个数码,(2700+180+9)×2 8642个,所以甲乙书都印到了四位数。20页有20×4=80(个)数码,甲书有(86742+80)÷2=4361(个)数码,4361-(9+180+270)=1472(个)数码,1472÷4=368(页),999+368=1367(页),答:甲书有1367页。

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初一下数学小论文 篇六

什么是数学?百科全书上是这么定义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可能你仍然不明白何为数学。通俗的说,数学就是一门关于计算的课程。

那么,数学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精密的数学竟然能跟拿袜子扯上边。关于拿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肯定无法配成一对。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则至少要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

说完拿袜子,让我们讨论一下燃烧绳子的方法。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同样类似的问题还有火车相向而行问题。两列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列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列火车相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列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这说明每列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时,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英里。不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形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投掷过硬币。可是,你知道吗,掷硬币并非最公平的。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平。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1%。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选择,你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面。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妙,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

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说抽屉原理,“任意367个人中,必有生日相同的人。”“从任意5双手套中任取6只,其中至少有2只恰为一双手套。”“从数1,2,...,10中任取6个数,其中至少有2个数为奇偶性不同。”

大家都会认为上面所述结论是正确的。这些结论是依据什么原理得出的呢?这个原理叫做抽屉原理。它的内容可以用形象的语言表述为:

“把m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东西。”

在上面的第一个结论中,由于一年最多有366天,因此在367人中至少有2人出生在同月同日。这相当于把367个东西放入366个抽屉,至少有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在第二个结论中,不妨想象将5双手套分别编号,即号码为1,2,...,5的手套各有两只,同号的两只是一双。任取6只手套,它们的编号至多有5种,因此其中至少有两只的号码相同。这相当于把6个东西放入5个抽屉,至少有2个东西在同一抽屉里。

抽屉原理的一种更一般的表述为:

“把多于kn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东西。”

利用上述原理容易证明:“任意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的两两之差是3的倍数。”因为任一整数除以3时余数只有0、1、2三种可能,所以7个整数中至少有3个数除以3所得余数相同,即它们两两之差是3的倍数。

如果问题所讨论的对象有无限多个,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表述:

“把无限多个东西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n是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无限多个东西。”

抽屉原理的内容简明朴素,易于接受,它在数学问题中有重要的作用。许多有关存在性的证明都可用它来解决。

1958年6/7月号的《美国数学月刊》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证明在任意6个人的集会上,或者有3个人以前彼此相识,或者有三个人以前彼此不相识。”

这个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简单明了地证出:

在平面上用6个点A、B、C、D、E、F分别代表参加集会的任意6个人。如果两人以前彼此认识,那么就在代表他们的两点间连成一条红线;否则连一条蓝线。考虑A点与其余各点间的5条连线AB,AC,...,AF,它们的颜色不超过2种。根据抽屉原理可知其中至少有3条连线同色,不妨设AB,AC,AD同为红色。如果BC,BD,CD3条连线中有一条(不妨设为BC)也为红色,那么三角形ABC即一个红色三角形,A、B、C代表的3个人以前彼此相

识:如果BC、BD、CD3条连线全为蓝色,那么三角形BCD即一个蓝色三角形,B、C、D代表的3个人以前彼此不相识。不论哪种情形发生,都符合问题的结论。

六人集会问题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拉姆塞定理的一个最简单的特例,这个简单问题的证明思想可用来得出另外一些深入的结论。这些结论构成了组合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拉姆塞理论。从六人集会问题的证明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抽屉原理的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说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kx+b=0(k,b为常数,且k≠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

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是1。

ax=b

1,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0;

2,当a≠0,b≠0时,方程有唯一解,x=b/a。

3,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解

4,当a=0,b≠0时,方程无解

例:(3x+1)/2-2=(3x-2)/10-(2x+3)/5

5(3x+1)-10×2=(3x-2)-2(2x+3)

15x+5-20=3x-2-4x-6

15x-3x+4x=-2-6-5+20

合并同类项!

16x=7

x=7/16

示例:小明把压岁钱按定期一年存入银行。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的税率为20%。到期支取时,扣除利息税后小明实得本利和为507.92元。问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多少元?解:设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x元,则到期支取时,利息为1.98%x元,应缴利息税为

1.98%x×20%=0.00396x元,

x+0.0198x-0.00396x=507.92

1.01584x=507.92

∴x=500

答:小明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有500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有统计图:第五次人口普查。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初一下数学小论文 篇七

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对数学方法在学习上有所认识,促进对数学知识进一步学习,数学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最直接的表现。在初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有一定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变得紧张起来,在初一数学教学中不论在数学解题思路上,还是学习知识点上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初一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对数学方法在学习上有所认识,促进对数学知识进一步学习,数学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最直接的表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不断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理解,学会运用,通过这三个层次学好数学。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加强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理解,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扎实学习。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掌握了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知识学习。学生对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先是经过教师指导学习,然后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练习,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最后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对形成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进行深一步发展,通过对数学知识中问题的解决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将知识内容与图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也就是把数学学习点和数学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与相关图形紧密的相结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图形到数字,再从数字到图形的学习,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学习过程,把一个数学问题用具体的图形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找到解题方法,利用数字和图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从学生比较困难的学习到很轻松的学习,从教师引导学习到自己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灵活的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根据相应的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联系,不光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要联系相应的数学图形,从而将数学知识间的关系和图形进行很好地结合,利用这种有效结合来让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打开解题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图形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积极的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形结合的例子运用到学习上来,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3让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学习方法从熟悉到多次练习,最后到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加强自生学习能力。数学教师多通过数学练习题来让学生从中对数学思想真正领会,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具备数学思想。教师长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数学教学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能领悟到数学思想的真正含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结合起来理解,学生有个人的数学分析和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使初一学生能对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教师要把数学思想融入到数学实际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从数学例题中发现数学解题方法。教师通过组织数学活动,从活动中掌握了解数学思想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在讲述不同的数学知识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入透彻的了解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概念,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共同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数学方法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学好初一数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初一数学论文_》,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