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6篇)
魏格纳的故事 篇一
1、“看图顿悟”的故事
地球表面被浩瀚的海洋和坚如磐石的大陆所覆盖。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轮廓是那么分明!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吗?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古气候、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其实,远在1801年,洪堡(A.Humboldt)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但魏格纳不同于前人之处,是他没有满足于定性描述,首先提出应该用深海中的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复原的思路。
沿着这个思路,凯里(S.W.Carey)证明,两个大陆的外形在海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几乎完全可以拟合。布拉德(E.Bullard)也等人发现,无论用2000米或1000米等深线拟合的结果差别不大。所有的复原拟合工作证明,各大陆可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级大陆,而且现在世界上的七大洲都是从这个超级大陆漂移出来的。
2、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在他的巨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写道:“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出和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个凹进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在这部书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洲,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超级大陆——魏格纳称之为“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欧洲、非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脉、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天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根据大陆漂移说
就很容易解释:在石炭纪时,南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是热带雨林地带,有足够的原始森林为煤层的生成准备物质条件。
3、大陆漂移说遇到困难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有人为之喝彩;也有人斥之为“诗人的梦”,更有人称之为“疯子的话”。魏格纳本人也由于证据不够充分而遗憾自责:“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
魏格纳为了大陆漂移说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他和两个追随者胜利地到达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930年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返回西海岸基地的路上,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的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与冰河浑然成一体了。
在魏格纳去世后的相当一个阶段,大陆漂移说几乎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魏格纳的学说当时不能被接受?1965年,为海底扩张学说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威尔逊,曾回顾这段历史,深情的说:“地球科学面临一次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它现在的处境就好象当年哥白尼和伽利略的观念尚未被接受之前的天文学一样;有如原子与分子的观念尚未被引入的化学;亦如同演化论提出之前的生物学,以及量子力学之前的物理学一般。每次革命之前,一切都似乎格格不入,于是便顿悟到势必放弃旧有的理论体系而另谋他途,否则问题无法迎刃而解。假如地球科学家们想把地球运动史硬嵌入陆块刚硬而死板的体系中,那自然是解决不了主要的问题。这并非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或是观察有所偏差,而是我们的基本观点有错误。所有这些重要的革命,都曾蕴育一段颇长的时期。哥白尼受了早他两千年的希腊天文学家之影响;达尔文由他祖父那里得到演化的概念。因此我们实不必奇怪,为何魏格纳及福尔摩斯的想法明明在我辈以前提出而不能被当世接受了”。
威尔逊指出根深蒂固的“固定论”观念限制人们对新思想的接收。这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魏格纳学说本身的不完善也影响新思想的普及。真理一时不能被接受,但不会被永远淹没。基于观测事实、充满先进的“变化论”思想的大陆漂移说,正是在曲折的道路上探索着、发展着,并且以更新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获得新生。
4、大陆漂移说的新生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古地磁学的兴起以及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大量观测和计算,不仅证明各大陆确实发生过大幅度的漂移,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过硬的证据,并且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为大陆漂移说的驱动力问题找到根据。20世纪70年代被科学界首肯的板块构造学说,又把海底板块和大陆板块在认识上综合为一体,让地球表层整体“运动”起来。人类认识史上一条完美的知识大“链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问世了。我们不能把这个认识链条上的三个阶段孤立
开。请看下面的一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大事年表:
1908年 泰勒(美) 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可能的科学观点 1912年 魏格纳(德) 首次发表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 魏格纳(德)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首版刊行 1929年 福尔摩斯(英) 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 1930年 魏格纳(德) 逝于格陵兰冰原
1945年 福尔摩斯(英) 在《普通地质学原理》中提出地幔对流说 1962年 海斯(美) 提出海底扩张说
1963年 威尔逊(加) 用地幔对流解释大陆漂移及海底扩张 1963年 范恩与马修斯(英)以及摩尔利与拉洛契利(加)指出: 海底扩张说可以解释海洋地壳的磁力异常带状排列现象 1965年 威尔逊(加) 提出转换断层观念
1965年 西克(美) 用地震学研究并证实转换断层观念 1968年 摩根(美)、麦肯锡(英)、帕克(英)及勒皮琼(法)等 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简称“板块学说”,是这个知识链条的总称。因此,我们今天来说“大陆漂移”,不是魏格纳当年的简单的假说,既包括原创的合理内核,更有“海底扩张”的新发现和新成果,是在板块学说的指导下大陆板块的漂移。“板块学说”,被认为是地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的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之星。但是这个伟大学说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请在此添加正文……
格雷纳五阶段模型 篇二
我们之所以搞企业,做经营,是因为单靠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和精力,是没有办法完成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团队组织,通过企业的协同运作来实现目标。
环境在变化,市场在变化,企业也应随着市场的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战略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行为也相应的变革。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组织发展模型———格雷纳五阶段增长模型。
这个模型概述了组织成长的每个阶段的特性,同时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度过每个阶段的经济危机的框架结构———企业的经营过程之所以不存在安全区,因为,危机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每次危机都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阶段:创造力推动企业增长。企业起步时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奠基人是一切的中心,他的理想与领导作风在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领导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司的一切以“人治”为主,公司内部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公司要扩大规模,新员工对公司的运作摸不着头脑,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提高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益。
优点:对客户的反应及时,富有创造性及创业精神,市场反应及时
弱点:奠基人的性格不适合管理的需要,老板超时工作
第二阶段:指导推动企业增长。公司发展了,为解决第一阶段的危机,这阶段需要一位具有较高专业造诣的、能力很强的专业型经理。本阶段企业自主权的危机主要表现:由于经理的强势领导,员工马首是瞻,自主空间较小,人才外流,也难招聘到好的人员,缺乏人这样的宝贵资源,企业的成长又遇到了瓶颈。
优点:控制严格,高效率,标准成本中心,预算控制体系
弱点:不适合多种形式发展,不够灵活,妨碍人才培养
第三阶段:授权推动企业增长。通过授权给予了员工足够的决策空间,各位经理各行其是,大显身手的时候,随着授权的发展,起初一起创业的高层产生了失落感,失控的恐惧感影响着企业的管理中心,控制权的危机又产生了,企业又要研究如何有效授权。
优点:利润中心管理,管理人员的高激励
弱点:授权产生了自由化,滋生了本位情绪,高层管理人员失控
第四阶段:协调推动企业发展。通过指导、通过战略规化、通过流程、通过费用控制来制约授权的失控。这又势必导致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矛盾、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矛盾,产生官僚作风的危机。
优点:正式规划流程,更有效的分配公司和当地的资源,投资中心
弱点: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官僚划分;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官僚划分
第五阶段:配合推动企业增长,避免官僚的作风的增长,加强部门的协作,培养学习型组织……
结论:在企业成功、发展的道路上,正确的答案不会是永久正确。
魏翔故事读后感 篇三
魏翔故事读后感
金榜题名,人生大幸。不过,高分考生也有烦恼。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全家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魏祥今年取得648分的优异成绩,已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高校能提供一间宿舍,方便母亲照料,以顺利完成学业。
几乎第一时间,魏祥谦卑的请求,换来清华热忱的回应。从校友到师生,从领导到员工,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这位特殊考生的关爱。6月27日,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还发出了《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信,表达了对魏祥前往清华大学就读的欢迎。清华大学物业中心透露,学校已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在清华就读期间魏祥母子住宿费全免。
魏祥是幸运的,因为他考了高分,因为他遇见了清华。更多的“魏祥”,可能有着一样的困顿,却未必有一样的精彩。他们,挣扎在底层,抗争于命运,亦希望高招制度能逆转人生的处境,实现价值的梦想——那么就愿制度与社会再多些暖与爱,愿每个“魏祥”都能在高校美梦成真。
魏祥的故事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虽然魏祥不是清华第一个接收的有残疾缺陷的学子,但他的故事依然令很多的社会人士,青年学子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与感动。感动的不仅仅是魏祥个人的自强不息,还有那个默默为自己儿子付出百倍,千倍,万倍艰辛的母亲。我们都知道母爱的伟大,但当真正接触到的那一刻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产生震撼。这样的家庭,这样一对不幸的母子,坚强如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萎缩不前。
正如泰戈尔所说:“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这难道不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吗? 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纯净的灵魂,虽然我们不能考高分,进名校,但我们也有一颗坚强的心。与魏翔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小时候我们可以快乐的奔跑,今天我们可以阔步走天涯,寻找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能够威胁到我们生存的少之又少。即使如此,我们又安能贪图安逸。没有了外部的威胁,内部的竞争又何时停过。活着容易,活好难。除了自强不息,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魏祥的故事读完,却又不禁想到了魏祥的妈妈还有魏祥这样争气的孩子,中国的大地上又有何止十万百万不孕的夫妇,与那些没有孩子的夫妇比,魏祥的妈妈还有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儿子。中国人讲究孝道伦理,留下了“百善孝为先”这样传颂千古的名句。如果不能给祖宗留下香火,是为不孝。即使在传统观念有所转变的今天,哪个爸爸妈妈不想养儿防老,哪个爷爷奶奶不想子孙满堂呢。
那些无儿无女膝前承欢的夫妇,读到魏祥的故事,可能他们会想,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健康,有缺陷,他们也会如魏祥的妈妈一样坚强的将他们抚养成人。 我想说的是现代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孕不育的夫妇已经多了选择的机会。试管婴儿技术为他们带来了福音,希望试管婴儿技术可以惠及那些有需要的人群,让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对于子女的期盼与寄托。
最后希望那些没有孩子的夫妇也同样能够自强不息,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调理能够早日有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利用目前最先进的七路彩虹试管婴儿技术助孕,同样也能够美梦成真,儿女双全。愿你我都自强不息。
世界那那么大,一家人一起看世界不是更美好吗?
愿我们都如魏详一样即使在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仍然可以坚强的生活,乐观人生。
魏格纳(魏格纳 篇四
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目录人物简介生平履历主要贡献个人经历人物简介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 他在《海陆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生平履历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入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出生于柏林,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 1880年11月1日出生于德国柏林。 1905年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1906年--1908年参加丹麦远征格陵兰的探险队。格陵兰北部探险。 1908年探险归来,在马宝大学就职,整理探险搜集的大量资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爆发。 1910年,病中偶然翻阅世界地图,产生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想法。 1912年6月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理论。 1912年参加科赫-格林贝格探险队(该探险队资料不明),横贯格陵兰大冰盖。科赫是极地冰川初期的研究代表。探险历时半年。 1913年与柯本(气候学家)之女埃尔斯结婚。 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 1919年聘为汉堡大学教授。 1924年聘为格拉茨大学教授。 1928年计划与科赫再次进行格陵兰探险,但科赫于当年去世。 1929年,与约翰尼斯 乔治、佛里斯 罗伊、尔斯特 索尔格一起进行第三次格陵兰探险,建立考察站。 1930年4月1日,乘坐“旗鱼号”前往格陵兰岛,1930年10月30日到达爱斯米特营地,运送物资。 1930年11月1日在营地度过50岁生日后返回基地,途中遇难。 1931年5月,魏格纳哥哥库尔特(汉堡大学教授)发现魏格纳遗体。
主要贡献概述
主要研究大气热力学和古气象学。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但这一假说却难以解释某些大问题,如大陆移动的原动力、深源地震、造山构造等。
大陆漂移学说理论
主要的证据: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 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 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 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大陆漂移学说形成
发展历程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主要特点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1970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1972)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舒利文1974,343)。 详细经过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对此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
个人经历少年探险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考察研究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部编四上语文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 篇五
大陆漂移说与魏格纳
地球上亚、欧、非、美、澳大块大陆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界经过长期的研究、争论,终获得多数人赞同的答案:远古时代,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经过几亿年的沧桑变迁,才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形成这样一种见解的过程中,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1880~1930)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取得这一学说的证据,他多次考察探险,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
魏格纳从青年时代起,就热心探求地球奥秘,并且在考察中敢于冒险。1906年,他为了考察高空气象,乘坐气球飞行52小时,创下世界纪录。1901年的一天,他对着墙上的地图看与非洲西海岸一凹一凸互相对应,好像可以拼合到一起。这一发现使他的大脑兴奋异常,闪现出一连串问号。为了寻找答案,他查阅资料,苦思冥想。不久,萌生了一个“大陆漂移”的奇想。按照这一思路,他开始寻找地质、地理证据,即使在应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也没有放弃研究。1915年,魏格纳得到巴西与非洲很早以前连在一起的古生物学证据,增强了他继续探索的信心。
魏格纳认为:“就像我们把一张撕破的报纸按参差不齐的断边拼接起来一样,如果看到其间印刷文字行列恰恰相合,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为了寻找恰恰相合的“印刷文字”,他长期生活在野外,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他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的“大陆漂移假说”。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的依据之一。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魏格纳又于1929、1930年两次到格陵兰岛探险。1930年,50岁生日那天,他在零下65摄氏度的严寒里顶风冒雪,艰难跋涉160多公里,不幸遇险牺牲。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这位探险者的遗体。
美国麦格纳国际公司简介 篇六
美国麦格纳国际公司简介
(MAGNAMagna International Inc.)
〖公司概述〗
麦格纳国际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奥罗拉市,是世界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北美最大的汽车供应商,世界500强企业之一,2009年全球销售额174亿美金。集团公司现拥有245家工厂,92850名员工,分布于北美、南美、墨西哥、欧洲和亚太地区。麦格纳拥有强大的产品范围,包括内饰系统、座椅系统、闭锁系统、金属车身与底盘系统、镜像系统、外饰系统、车顶系统、电子系统、动力总成系统的设计、工程开发、测试与制造以及整车设计与组装。
麦格纳一直为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标致、雪铁龙等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提供最优质的配件产品以及最专业的售后服务。
〖麦格纳大事记〗
20世纪50年代- 公司雏形
1957年 Frank Stronach 先生成立了一家名为Multimatic的一人模具公司,第一年销售收入为13000加元
20世纪60年代-进入汽车行业
1960年 与通用签订了第一个汽车配件合同
1969 年 Multimatic 与Magna Electronics 合并,销售收入1000万加元
20世纪70年代 – 多样化经营
1973年 公司改名为 Magna International Inc.(麦格纳 国际) 1976-1979年 麦格纳推行产品多样化战略,并按照产品种类划分了不同的分支
1979年 销售额超过1.5亿加元
20世纪80年代 – 成长
1981年 麦格纳决定放弃在航空工业和防御设备行业的发展而专注于汽车行业,销售额达到2亿加元
1986年 麦格纳销售额达到10亿加元
1988年 “员工宪章”( Employee's Charter)正式推行,明确了麦格纳的公平工作环境的承诺
20世纪90年代 - 创新
1990-1991年 麦格纳取消非战略运作分支,进行重组,并达成20亿加元的销售额
1992年 麦格纳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1995年 麦格纳开创了流体成型技术,并将 Tesma International Inc.成为独立上市公司
1996-1998年 麦格纳开始在欧洲的发展
1998年 麦格纳将 Decoma International Inc.成为独立上市公司,专注于塑料外饰,还并购了Steyr-Daimler-Puch, 一家全球
领先的具有整车组装能力的公司
1999年 福布斯杂志称赞麦格纳是全球首要的汽车配件公司 21世纪 – 主动进取
2000年10月 麦格纳宣布成立 Magna Steyr group, 是一家全球首要的从事整车工程设计和小批量整车组装的供应商 2000年12月 麦格纳销售额达到100亿美金
2001年8月 麦格纳旗下 Intier Automotive Inc,(内饰系统)成为一个独立上市公司
2002年10月 麦格纳购并了 Donnelly Corporation建立一个世界领先的外饰和内饰镜的集团
2005年 麦格纳完成了对旗下Tesma, Decoma, Intier的私有化,并达到228亿美金的销售额
〖麦格纳在中国〗
麦格纳斯太尔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暨麦格纳斯太尔中国总部于2007年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2007年7月、2008年10月武汉分公司、长春分公司也相继成立。至2006年麦格纳在中国共有18个实体,员工近3000名。
麦格纳唐纳利(上海)汽车系统有限公司为MAGNA MIRRORS在华独资企业,生产轿车后视镜,为中国各大轿车生产厂商配套。主要客户包括: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武汉神龙、现代起亚、长安福特、沈阳宝马、沈阳中华、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各大主机厂,市场占有率领先。在国内后视镜市
场具有重要的地位,公司的中长期目标是“成为全球后视镜首选OEM供应商”。
公司拥有世界先进的喷涂设备、检测设备以及先进的设计软件。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额5.32亿,2010年预计销售额可达6.83亿,现有员工近800人;在长春、成都设有分支机构。
公司地址:上海市金山区金张公路2998号
电话:021-57205720-1123
传真:021- 5720548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魏格纳》,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推荐作文:
- ·公司车辆管理制度【优秀9篇】
- ·廉洁倡议书(最新4篇)
- ·市三好学生主要事迹7篇
- ·节约用水倡议书【优秀8篇】
- ·清明节创意主题活动总结5篇
- ·消防安全承诺书【最新5篇】
- ·公司安全管理制度【10篇】
- ·小学图书室管理制度精选8篇
- ·大学开学自我介绍【8篇】
- ·客服面试自我介绍(最新9篇)
- ·竞选自我介绍【最新6篇】
- ·运营专员的主要岗位职责最新5篇
- ·大学生勤工助学个人简介(精彩5篇)
- ·禁燃放烟花爆竹制度【优秀9篇】
- ·大蒜有哪些功效与作用精选6篇
-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3篇
- ·小学保护环境活动总结
- ·物理教师年终考核个人总结
- ·销售行业的简历(优秀4篇)
- ·经销商管理制度【最新8篇】
- ·寄宿生管理制度(优秀10篇)
- ·人事部门职责定义(优秀8篇)
- ·形象大使自我介绍优秀5篇
- ·三好学生评语【经典5篇】
- ·软件设计师的岗位职责【最新4篇】
- ·考察材料通用10篇
- ·顾城的经典现代诗歌(优秀3篇)
-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优秀10篇)
- ·毕业论文论文答辩ppt制作技巧(最新5篇)
- ·志愿者简要事迹材料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