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微信文章3篇

时间:2023-04-13 16:49:21 | 来源:语文通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贺词吧,贺词具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特点。那么,怎么去写贺词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3篇《有关端午节的微信文章》,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一

出身于农村,又赶上物质匮乏年代,小时候,经常盼望过年过节。只为过年过节,才有好吃好玩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记得童年过端午这一天,插艾蒿,包粽子、煮咸鸡蛋、抹雄黄酒、挂香囊是过端午的主要大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天,家家户户赶早来到野外田埂地头,趟着露水,割几把或一捆长得半人高的绿叶艾蒿,插在门楣、窗户、猪舍等地方,用以驱虫避害。整个村庄都散发着艾蒿的浓郁清香。

包粽子、吃粽子,据说起缘于楚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却被奸臣陷害,不被楚王重用,强进谏不听,反被流放,最后不愿看到楚国被秦国灭亡,怀着悲愤抱石自沉于汩罗江。楚国民众有感动于屈原忠诚而哀怨于楚王的昏庸。听说屈原投江后,为了不让鱼类伤害屈原的尸体,沿江里撒下糯米,演变成今天的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

端午的鸡蛋,清香鲜美自不必说。因为平时,自己都舍不吃,拿去卖了换油监和零用钱。只有过年过节才是个例外。

喝雄黄酒可以驱虫避邪。奶奶说,当年,许仙就是在端午这天,劝白娘子多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形,吓得许仙逃进金山寺不回家,气得白娘子和法海施展法术,水漫金山。可见雄黄酒的效用、威力。小孩身上抹一雄黄酒,蚊虫远避。大人们做的五彩线香囊,这天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寓意平安吉祥。

当然,童年端午,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吃的记忆。那时,一天到晚都在饿着过。能吃饱一顿,已是一种满足,过节能吃上一次美味,更是美上半年。

农村过端午,新麦收割,新面下来,家家户户都炸炸馍。若遇上生产队长高兴,杀头大肥猪,家家分得二三斤,让人人尝尝断了半年的荤味。记得过节的前一天杀猪,队里派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放倒肥猪,屠夫用长刀,捅进猪脖子放血,直到猪滴尽血断气,然后,用刀尖从猪脚处剔个口,插个竹管扎紧,用打气筒,把猪打得全身滚圆,四肢朝天,放进烧热的大锅里褪毛。毛剔净后,放在门板上破肚开膛,掏出内脏,挂在木架上,按家户大小分。一大群小孩围着跟前看。等肉分到手后,跟着大人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守在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父母肉。

端午早上,吃粽子,煮鸡蛋,剥蒜头,喝米汤,在我看来,只算是像吃酒席前的打尖。中午才算正餐。大人们半晌,早早收工,炸炸馍,炒肉,蒸米饭。温润如玉,醇香可口的粽子,更是早晨已经做好。小孩们早早地围在灶台和桌前,等饭菜一端上来,迫不急待地下筷,狼吞虎咽起来,一个个吃得肚子滚圆,嘴角流油,还不肯下桌。夜时睡觉,梦里嘴还在嚼得津津有味。醒来,我还在跟弟弟说,要是天天过节过年多好啊。

几十年后,忆起每年端午那天能吃那么饱,吃得哪么香,都是大人们舍不得吃原因。既是吃点,顶多是“土地爷吃蚂蚱,大小沾点荤气”,为的让娃娃们吃得饱吃得好,补偿(虎知道★www.huzhidao.com)下平时的愧欠。想到这些,心里就常常发酸,泪涌眼际。

现在,人们终于过上天天像过年过节的好日子。端午这天,更是美味佳肴满席。在这个举国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更不能忘记,过去艰难的日子。让那痛苦的一页,成为历史,永不再现。我想,只有这样,屈原的在天之灵才会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

2017端午节微信文章【2】:荷香暗度又端午 篇二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就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就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认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就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就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就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就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就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就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就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

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就是渐行渐远。彭国梁先生要我写一写江南的端午节,我却不得不将题目定为“儿时的端午节”──因为所能忆及端午节的印象,竟大多已就是儿时的事了。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就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南京包粽子用的就是芦叶。时近端午,菜场里,街边上,都会有这种被叫成“粽叶”的芦叶卖,在上世纪50年代不过一二角钱一把,足够小家庭包粽子用。可当时的南京市民还就是喜欢到外秦淮河边、夹江边的芦苇丛中去采粽叶,说起来就是一种乐趣,讲穿了还就是想省一点儿钱。我在十来岁时,就曾跟着邻家的大孩子钻过芦荡,转来转去,见到的芦叶都不足一尺长,只及街边卖的粽叶一半。好歹总算扯了一些回家,手上划了不知几道口子。用过一次的粽叶,一般人家都舍不得扔掉,洗净晾干,板板正正地扎好了挂起来,留着来年掺在新叶里用,其实一点清香味都没有了。

无论新叶旧叶,用前都要用水泡。端午前几日,家家门前都放了一只大木澡盆,浸泡着一盆的粽叶,也总就是用新叶遮住旧叶,让人觉得端午的颜色,就就是那种青艳欲滴的翠。蒸煮过一次的粽叶发黄,再煮一次就发黑了。所以吃完粽子,妈妈只将发黑的粽叶挑出扔掉。扎粽子的线,常用的就是粗白棉线,就就是平时缝被子用的那种,也就是可以反复用的。只有少数人家,用的就是纳鞋底的多股线。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就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就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就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就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记得文革初大串联,火车经过金华,五分钱一只买了两只火腿粽,里面竟有一寸见方的火腿块,吃得我目瞪口呆,不敢自信。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就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就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就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就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就是满室生香。

上面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有关端午节的微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