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虎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虎知道将不胜荣幸。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一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重要性;分析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主要是管理学中新兴起的领域,和传统的人事管理存在着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员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有组织的管理,这种管理的方式具有着主动性和创新性,远远要好于传统的人事资源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将其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的优化,同时也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基础。
1现如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1.1由于人才选择的制度存在着不全面
对于我国现如今的企业发展而言,也需要满足全球经济体制的需求,并不是只是针对了我国的内部发展,在多数的情况下,企业目前所采用的依然是为传统的人力资管理方式,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仅仅只是对员工自身的工作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也是重视员工自身的档案是否完善,然而对于员工的潜力和能力也是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会导致人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归根结底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的领导人员没有在思想上跟上时展的需求,虽然是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一些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进行加深,但是这点是并不够的。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是需要人才的,人才也是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但是现如今我国对于人才的竞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点也是因为落后的观念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所以观念的落后也是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的一个根本所在。
1.2由于薪酬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在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之中,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并不是合理的,并且薪酬以及员工所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对等,企业的管理人员收入则是自定的,并没有根据其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相应的评定,因此在行业之中,都是存在着高低收入的差距。对于一些员工来说,并没有获得自己劳动的报酬,但是一部分的管理人员收入则比较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2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2.1需要建立起规范的人才选拨制度
在对人才进行选择的同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时候的一个重点内容,建立起这种素质,主要是因为具有着先进思想进行决定的,在二十一世纪中,最为宝贵的就是人才,如果想要在一个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掌握主动权,那么人才是不可以缺少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逐渐的增加,并且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全球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已经是越来越明显了,人才的知识储备也是成为了竞争中的关键,在人才争夺的同时,也是企业是否可以在竞争中具有着决定性作用。
2.2需要对新型人才管理模式进行建立
针对于传统的人才管理方式来说,和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已经是出现了相互脱节,并且在目前市场竞争的同时传统的人才管理方式已经是无法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改变,并且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人才也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已经是重视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所存在着的作用,所以针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同时已经是越来越重视按劳分配。
2.3需要建立起优秀的工作环境
在企业中,员工对于自身的环境是具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同时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员工的工作状态是具有着直接的应县,因此一个好的工作状态也是可以对员工自身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是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多数得企业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也为员工建立起相对来说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去体会到企业对自己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员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也是可以促进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2.4制定出完善的激励管理制度
在企业之中,员工自身的工作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需要保证具有着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需要对员工自身的心态做出相应的掌握,因此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便是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通过建立起合理完善的激励管理制度,不仅仅可以让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这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作为企业内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策略,通过对员工自身的基本心理活动进行掌握,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并且在此过程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去激发员工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保证为企业更好的发展。
2.5将以人为本的作用发挥
在企业之中,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对人才进行管理,然而不管是企业中多高层次的一些人才,也是具有着一定的感情,因此在企业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并且让员工可以在繁杂的工作中可以感受到企业对于自己的关心,这样可以让员工在心理上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会让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样会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的提高。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办法可以离开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且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想可以保证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同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必须要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这点不仅仅需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出发,也是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好合理的制度,站在员工创造价值方面进行出发,选择合适的人才去促进企业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二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偏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然而随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呈现层次性和阶梯性的特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朝硕士或博士生转变,高职院校处于较低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与社会行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是理论教学。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环节很少。国内很多的现行管理方面的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然而,外国的教材引进国内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国内院校的部分教材还是国外很陈旧的知识,当代国外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并未及时传播到国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这些理论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完善理论教学的不足。但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责任大于回报,导致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校企合作属于短期的,不规范,靠人脉资源维系较低层次的合作。学生去企业实习,只是仅仅了解企业的工作形式,未能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全面工作运作流程,导致学生在企业未能得到有效地锻炼,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4、专业设置毫无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培养目标设置没有明显区别,从而导致培养人才的特点不够鲜明,没有层次性,缺乏自身的特色。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范围很广但不集中。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学习:公司理财、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等等,即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精,缺乏知识的纵向深入。很多学生求职非常迷茫,感觉什么都懂一点点,但具体到某一工作岗位,往往无所适从。因此,专业设置没有自身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也毫无特色可言。
二、完善现有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由包分配转变成自主择业时,如何培养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管理类人才,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
1、界定高职类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也在明显下降。高职学生是高招最后批次录取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区分,把曾经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高端管理类人才,转变为与实际的生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适应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即高职培养目标应界定为在工商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连锁经营、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及管理咨询等中基层市场或销售类岗位。这样培养目标,能够为高职管理类毕业生指明了就业方向,同时能够更好的与本科教育及本科以上层次教育区分开来。此外,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详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相符合,从而使我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更切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把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
2、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角色演练、专题式研讨、演讲、辩论、情景设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突出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第二层面,课外教学层面,把专业课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专业课程第二章选址与设施布置教学中,有课外实践训练模块。假定你所在学校的旁边有一家小餐厅需要改进它的布置(自己观察并选择一家),请收集相关数据以帮助这家小餐厅出谋划策。实训的目的:通过参观小餐厅的服务状况,来规划小餐厅的整体布置,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做这项实践活动。通过在小餐厅,对其客户资源、服务状况进行客观调查,然后画出一张布置图,完成之后,将布置图放在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为将来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信息平台、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媒介与学生建立互动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并随时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第三个层面,打破传统课程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强各个专业课程的良性互动,使管理类学生能更好掌握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
3、进一步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应试考试模式,突出体现本专业实践性的特征,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试和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重点的模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动态性、过程性。评定的指标尽量做到细化又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评价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和专业性,尽量避开考“死知识点”,既要考核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测试。再次,考核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开卷和闭卷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平时作业和期末测试结合的综合性考评体系。此外,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应结合具体专业课程,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自身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使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运营有机结合起来。
4、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就业率。随着大学生就业从计划走向市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占主动地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的就业基地。基本做法: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寒暑假,大三学生,不少于两个月,鼓励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和锻炼。和实习单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努力促成和建立,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同时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理念,运用到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企业培养适应性人才。此外,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前来学校参观交流、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事项、召开招聘会等,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三
摘 要: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效果来看,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使得培养的人才无法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还需要改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的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对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面临新的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种形式下使得高校的办学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带来严峻的考验。
1.2 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
从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后,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高校也需要注重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还需要以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现代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市场的接轨。基于市场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接轨,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其跨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2 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缺乏创新精神。首先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岗位不统一[2]。所学非所用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部分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尝试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但是改善的程度不大。同时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陈旧,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综合素质偏低。
同时,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单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且高校的教育都实施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因此在互相认可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也导致网络教学的应用范围比较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对教学内容创新的意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也需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同时创新力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3 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率,所以还需要采用动态过程的培养模式。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还需要从资源的应用,培养模式内容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接下来将对基于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3.1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资源流动的应用
资源流动指的是在人类的活动中资源在不同区域以及产业间的运动和转化,其不仅包括空间的横向流动,同时也包括形态的纵向流动,进而体现出资源的动态过程特点[3]。从资源流动的角度来说,人才的培养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流动形式,这种流动方式也是横纵向的流动方式,包括信息和人员的流动。比如对于专业知识的空间移动以及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创新过程,同时也包括学校与企业的空间跨界培养方式,使学生实现在学校以及企业间的空间流动。总体来说,人才的培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中能力、知识以及素养的上升过程,其中包括人才发展中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同时也包括人才培养中学校、企业、社会等空间环境的交流和影响。
3.2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可以从横向以及纵向两个角度来阐述,其一在动态过程人才培养中需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的培养模式,在横向上构建学生与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以及教师等空间实体的交互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构建出多种学生与其他实体间的交互方式。其二,在动态过程人才培养中还需要注重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动态培养过程。在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也是当前学生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外部需求。所以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注重从纵向的视角,注重对人才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的动态培养过程。
3.3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横纵向的耦合,实现对创新、创业以及跨界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在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培养的主体为学生,横向以及纵向的空间联系和能力培养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这个原则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学生对知识、能力等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工作的实践和对科研素养的提升需求等,这种需求也会成为人才培养的内驱力。
其次,在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注意综合培养为主,突出专业性的培养原则。当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由于过于强调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忽视了对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无法突出高校的培养优势以及专业特色。同时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才的静态培养,忽视人才的动态演变,导致人才的培养效率低。
最后,建立完善的培养、反馈机制。所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能够不断的对人才的培养和反馈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综合发展,同时通过校内外环境的共同参与,提升培养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同时也是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对模式的对比可以发现,基于动态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阳晓云。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經济信息,2017(12):36,38.
[2]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等。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66-268,283.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四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
1、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二是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坚持“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原则,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2、体现工商管理的特色性。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工作,实践性很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环境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社会公益心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与创新质疑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其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
3、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举办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师资力量、招生和择业的范围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学校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全国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素质高,应突出通用型、外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多科性大学可创造条件积极开设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鼓励工商管理专业二三年级的学生选修,培养既懂工商管理又具有广阔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尤其是外语、电脑、网络、产品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地方高校可突出其行业或地区的特色,侧重培养区域经济或行业性应用型人才。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基础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各有所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不同人才规格和特色的选择性要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全能教育。
全能教育首先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什么人的问题,而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去做什么的问题。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北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到:大学开展研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同样,大学教育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也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它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将来在工商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领袖和经理人才。
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包括进去了,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
3、课程设置缺乏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的培养。
世界著名商学院大多开设有关企业家精神培养及领导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有:企业家精神或创业、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企业创建与运营、创业计划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管理快速成长企业、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都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仅有部分院校开设少量选修课,忽视了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培养。
4、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脱离,学生学习的理论严重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大学商学院普遍存在教师的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计算工作量,没有与教学挂钩,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科生基本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知,学校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实习大多是为了完成学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学生对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措施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和“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特长+合格”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特长+合格”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体系。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性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
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应用性高等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性高等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应用性高等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4、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在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只要们能够认清人才需求形势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正确定位,明确目标,科学投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五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教育培养目标,而在该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另外,高校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是决定高校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工商管哩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了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则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现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其教学模式展开进一步探讨,具体如下;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观念落后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以及办学方针上欠缺明确,并未树立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念,这导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是与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背道而驰。另外,教学观念传统、滞后。工商管哩专业是一门实践胜较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能力重要方式与必要途径。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仍有许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未能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工商管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也大打折扣,与社会人才要求越行越远。
(二)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首先,在学科基础方面不够广泛,即经济学依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社会学、法律学以及管理学等重要相关学科却还未成为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知识摄取上的全面性与整体性。其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设计上,也呈现出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现象,即课程理论性较强,实际应用价值偏弱;理论基础科较多、实践课较少,这使得学生所学非工作所需,其拥有的职业技能不能満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却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各方面。其一,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单一的讲授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师资队伍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致使未能对工商管理理论进行深刻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另外,在工商管理专业在社会资源的利用方面也较为不足,学生的学习基職少,拥有的实践机会也极为有限。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重要导向,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企业等组织从事职能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明确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面铰宽、综合素质高,在企业等组织从事管里业务的应用型中高级人才。其次,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积极转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内的互动环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将学生的工商管理知识实际应用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另外,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专业课程的结构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高校工商管哩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中,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践课这三大模块构成。为此,对于课程结构的优化也可以从这几个板块来进行入手。首先,对于公共基础课,要进行足够的重视,如政治思想课程、数学课程以及外语课程等,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对于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要设置好一定份额的课程比例,以保证学生能有足够的课时来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组织管理设计竞赛以及开展情境模拟教学的方式,来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以満足当代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的要求。其次,相关教师应将科研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以科研来促进教学,除了加强内部的学习和专题研究外,还应当多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来了对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方向进行更为深入勺了角转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应用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想将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就要对现有的教学m进行不断改良,将教学与市场就业实际和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课程以及教学队伍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六
1市场需求压力的启示
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占有较大的需求比例,而各调查数据显示,在此庞大的需求量当中,对于专业性的中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仅仅能够专业操作的管理人员,但是,高层的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却相对偏少。由此看来,各大院校重点培养的管理人员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在需求优势的背后,又存在着一定的威胁:首先,在当今市场的就业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初入企业时,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程序化的日常操作管理工作,而此工作内容,对于一些非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员而言,也可以凭借自身其他的素养和优势:如就业较早,入行较早,相关专业的操作优势等,使其优先获得工商管理相关的工作职位。其次,绝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方面,多以“有无工作经验”为前提条件,甚至有些企业则直接高薪聘请其他企业的高管来本企业兼职,由此一来,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机率就大幅度降低,就业机会也大大减少。由此看来,虽然现今的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对于此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实际工作经验、管理实践经验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就在无形中,对各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应届毕业人才,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那么,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各大院校在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就要重新定位培养模式,以此来缓解现实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2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传统知识的传授模式,而此模式又比较单一,同时无法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培养也比较匮乏,只是起到牢固理论基础知识的作用。而在理论授课之外,对于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方面也不到位,从而更加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使学生在应用方面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多数并未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面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具体问题。而我国重基础、宽口径的主要培养模式,又造成专业学习没有侧重,虽然拓宽了知识面,但是使得其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刻,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时,显现出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等,致使其增大就业压力。
2.3在实习安排方面,时间短、资源少,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各大院校在努力安排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应用能力低的问题,此类实习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实习只是趋于形式化。
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人才目标的定位。我国的高等院校由不同等级组成,因此要各大院校,要切实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生源水平,以及各种综合资源的配置,对本院的工商管理人才新型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定位后所培养的人才,使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应变自如。相关教育课题报告显示,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类型需求的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全面管理人才、专才型管理人才、技术型管理人才、其他类型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又将管理人员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等级,而层次高的管理人员,对于其创新管理理念的要求越高,层次低的管理人员,则只是对其基础技术操作有要求。在近几年的企业招聘中,研究生和MBA人员大大增加,使得企业在选择高层次管理人员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与此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本、专科院校毕业生进入中高层的几率。对此,各大院校就应以培养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该目标定位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赶上社会发展步伐。为了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全面人才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再教育、再深造培养,以保证其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4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路
对于一般高等院校,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创建模式的构思:首先,要实现经济管理基层应用人才的目标,就要求各高等院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所授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使所授理论紧跟社会变化,做到与时俱进,从而降低就业时的竞争压力。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可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后再从中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爱好,着重专业培养,最后在全面发展又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其次,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专业知识必然要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被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但是,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尽快适应,得到尽快的提高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对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心,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培养,才能使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到尽善尽美。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同时又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全方位人才,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自我。再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用人单位的“专需性”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用人单位进行深造。或者采用“用人试验试点”的方式,为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大的就业几率。最后,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目前各院校在这方面还相对薄弱。因此,各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不断成长,从而满足新形势下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综合上述,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只有明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定位,采用正确的培养思路,拟定正确的培养模式,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解决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压力,同时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七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的不明确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培养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培养,这个问题回到本质上,就是我们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需要他们致力于哪些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培养的目标要明确,而这也正是如今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2013 年数十所高校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自身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从管理层面来学校认为学管理的学生,就是要知道每个部门的大框,作为企业领导人,他们要了解各个部门是干什么的,会给企业带来什么。但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没有哪个企业会起用毫无经验的学生去做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这个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信息不对称,所需非所求的矛盾所在。
从管理的分层上来看,现如今企业更加急需的人才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这两类人才,才更加符合企业近期的发展与需要。而学校的期望较高,总是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级管理人才,让他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这样有的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是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不能较好的估计自身能力,从而导致在就业的竞争之中,无所适从,处于依着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的调查中显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整体考虑的是设置的课程理论上的是否连贯,而没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方面有些较重复,在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上,还是设计了几门学科,这样不仅是浪费时间的,而且作用也不大。还不如只涉及一门,将其主要知识学的精一点,学的精了,理论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更有利于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践。
1、课程的实践性不强。首先,课程中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实践联系的不够紧密。工商管理这门学科对实践性有着很强的要求与标准,工商管理所学内容也必须要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以现实应用性为指导原则。具体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由于受教材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与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基本没有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因此,所学理论得不到应用日渐生疏,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课程的内容赶不上经济发展所谓脚步。当今,诸多高校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实践经验和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理论,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开设了部分课程,对一些学科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改进,这些教材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迅速转型发展的条件下,这些不足以满足我国需要。再次,我国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借鉴的,即使是通过我国高校资深教师的改写,还是有大部分知识和国外的教材相似,甚至有部分的知识和分析都极具相似性。我们确实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但是国外所谓的先进知识和理论也未必能切实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学科知识有的对理论有过多偏重,更有甚者,有些内容就是纯理论的知识,虽然设置了相关实验课程,但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课程安排的实在不多。
2、课程间关联性不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所学课程比较杂乱无章,是只要属于管理方面的学科都需要学习,这就会产生学生学艺不精,所学过于广泛等诸多问题。最后会让学生产生只学到了皮毛,精髓完全不懂的情况。使之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话,对学生未来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当中,其实作用并不明显,还有可能使其造成知识结构混乱,可能会适得其反,不知道如何应用,从而手足无措。
二、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问题的干预机制研究
(一)明确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管理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中的管理实际问题。本专业下设企业管理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企业管理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系统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
为了达到开拓专业能力的目的,培养更高层次的学生,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规范应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力型基础课程,如物理、地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学科,排在第二位的是实践型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金融学等。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如管理学等。这三个方面的基础课程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的基础。工商管理类专业具备很高的实践性,所以能够很好地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经过严谨的审查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能好的满足外部市场的发展。
学科的安排要与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相适应,使学科规范能够依据外部需要及时进行改变;其次,学科安排要符合差异化的脚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自主研究产生足够的热情和向往,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再次,学科知识的安排也能更好地展现外部环境渴望得到的改变,学科知识要能够说明工商管理类学科进步的前景;同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尽量安排一些联系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学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将现有的知识应用到以后学习的知识当中,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三、结论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何更好地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大趋势,是需要探讨的大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及新的挑战下,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需人才进行了总体的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提出,找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能给予以后的工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予以借鉴,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更好的身心教育的发展。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八
【摘要】人才在企业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正确发挥好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适时预测、合理配置、高效增值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管理人才
引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让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机制,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念,充分重视人才、网络人才、科学地使用人才。企业只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就能够不断地提升发展能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价值。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1、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二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全体人员;三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劳动能力。
2、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人才流动性很大,随着择业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概念很深,没有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和途径,没有处理好人才素质与劳动分配的关系,不能有效的促进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二、探索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才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方面,培养和吸引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使用人才的过程也是人才的再培养、再提高的过程。当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关键,只有形成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所、人才辈出的局面。如果机制不活,人才就难以配置到合适的位置,潜能也就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人员都比较充足,但员工职业技能和素质、年龄结构都不合理,企业各个职位做不到专人专用,高技术人才也比较短缺,没有办法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企业问题,就要先解决人才问题。要优惠人才成长环境,培养人才。第一,在企业员工中选择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升职业技能;第二,要在优化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
2、盘活人才存量,用好现有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当前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人才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人才还没有完全配置到合适的位置,大量人才所学非所用,造成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的并存。所以,用好现有存量人才资源,减少人才的浪费,尤为重要和迫切。
3、扩大人才总量,引进急需人才。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各类人才,也是企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要引进人才,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有舒心的创业工作环境,要有相当的工资报酬。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作用,是企业目前应该重视和探索研究的问题。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储备规划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人才的引进应当慎之又慎,引进前必须做好人才引进的规划工作,对引进的人才的真实水平也要进行全面了解评估,防止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进名不副实的所谓“人才”。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智力、引进知识、引进技术,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三是发挥优势,搭建平台,以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第十一地质队地理位置偏僻,工作艰苦,吸引人才的软硬件都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事业平台,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
4、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后备人才。作为企业一定要抓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技能操作人才这二支人才队伍,后备人才队伍是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后备人才培养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开发和积蓄机制,是解决人才总量不足,优化人才结构,防止人才流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储足了后备人才,才能储足发展后劲。一是确定后备人才重点,优化人才结构。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人才结构优化的过程。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按照发展战略需要,对人才进行甄选,从而确定后备人才的`重点。二是坚持为用而储,储用结合。储备人才不是闲置供养人才,而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人才。所以,一定要发挥人才储备“蓄水池”、“充电器”的作用,实现在储备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储备,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5、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不同时期人才需求的重点不同,选人用人的机制、标准也不同,所以人才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也往往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滥竿充数、碌碌无为的所谓“人才”。所以,要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等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真正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或重用到重要岗位上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总之,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机制,好的环境需要靠人来创造,好的机制需要靠人来执行。所以,解决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想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九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当前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日益增高的人才需求及质量要求下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的缺陷。面对社会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需求的新结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一定改革,在高职教育中突出自身特色。分方向、分层次是指将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在细分的基础上具体化,是一种具有目标定位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探讨“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及实施的具体措施前,我们首先应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了解。
一、中小企业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柱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中小企业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企业数量99%左右,其经营管理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跑业务”做“设计”提升上来的,虽工作经验丰富但管理理念较缺乏;第三部分则是利用亲属关系、裙带关系走上经营管理岗位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没有现代管理理念,但能完成一定的管理任务。在整个企业管理队伍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接缺口较大。而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与基础业务管理有关的工作,只有10%左右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4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要求的趋势。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职业岗位群选择方面较广,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迷茫失措。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刚毕业的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普遍比较自我,抗压能力较差且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开拓创新能力方面也较为一般。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忠实度、踏实度等。另外,企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应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教育部就高职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职学校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分方向”培养是指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将行业特色并不明显的经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细分,针对具体行业实施人才培养;“分层次”培养是指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根据生源特质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H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带有大一统性质,这种培养方式则突破了传统培养方式,对行业特征与岗位特征有充分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培养思想的践行,对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分层次”有利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之一,肩负着对第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直接关系着我国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文件还指出,高等院校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跟踪,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与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0从这点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或培养内容来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都根植在区域经济社会中,高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来实施人才培养,在对16号文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可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能够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近年来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较高,毕业生薪资水平等数据在表现上普遍不够理想。深究该种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特征不够明显,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具体行业为支撑,根据具体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就业市场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解决高职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再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分,有利于解决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组织困难。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比其它行业更加宽泛的就业行业,且没有固定的程序化,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有一定难度。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鲜少对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细分。在这种缺乏细分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会缺乏具体的岗位指向。而“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应用,则可以在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典型行业属性的工作岗位分离出来,在教学中根据岗位特征强化重点教学,促使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第一,对行业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定位,在此基础上改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对专业面向的行业进行分析定位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主导行业做出分析,其分析指标除了行业产值外,还必须涵盖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在全面掌握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些行业作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H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对人才学历能力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企业进行类型的分类。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中小企业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那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可定位于中小企业。在分析定位行业和企业类型后,还应相应地对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加以改善。已经明确了培养方向与层次后学校应打破原有教学组织体系,将“大锅”培养改为“小灶”培养。可采取选修式教学组织,前期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期让学生对行业方向自愿选择,最后一个学期引导学生对岗位进行选择,并在这一阶段针对目标岗位强化学生的工商管理职业技能实训。
第二,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进行定位。明确行业的企业类型后,在梳理企业岗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和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职业可发展性对岗位进行筛选,对最终的岗位加以确定。在定位了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后,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同时立足核心能力定位教育教学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核心课程的设计。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市场拓展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业务拓展和销售网络维护,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市场调查、客户谈判、客户服务等;在市场督导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为终端人、场、货的管理,则核心课程设计就应包含终端管理及营销策划实务等;当岗位定位为销售工程师时,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客户开发与销售跟进,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推销与谈判技巧、客户管理等。
第三,规划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等都属于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术课程、实践课程等则属于专业课程范畴。就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如果培养理念为其灵魂,课程体系则是其血肉般的存在,立足培养目标的科学课程体系是关键环节。高职工商管理类“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模式下,其课程设计必须对行业、企业需求变化随时了解,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关,也可以与局部课程调整有关,但始终必须突出行业、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始终紧随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必须注意的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与兄弟专业不间断地进行沟通,通过对兄弟专业课程信息和师资的了解来不断改善和充实自身课程合理性及师资力量。在处理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以岗位核心能力和企业现实需求为重心。
第四,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实践条件。“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种直面行业、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承担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还需要熟悉相应行业、企业的具体工作。因此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企业培训或直接在相关行业企业实习,从而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学校也可以聘请具有相关管理工作经历的人员,充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资人才队伍。另外,高职院校应根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需要有针对性的创造实训条件。在校内,除了创建专业的实训室,还可以跟兄弟专业的优势实训资源共享。在校外,则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与企业良性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从而最大化地完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条件。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篇十
摘要:分析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为提高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应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丰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以及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完善工商管理人培养模式。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运营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企业诞生、成长与发展各个阶段。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工商管理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为工商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在内都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做出了相当丰富的论述。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必要性,其次概括与总结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为提高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思考。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
首先,企业工商管理是指企业在一系列组织框架与制度下,通过经营管理活动、企业战略选择、财务管理与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最为根本的是,无论是企业成长初期还是企业发展中期,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掌握了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关键。其次,在理清企业工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掌握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是指为了完成既定的企业工商管理目标,在总体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下培养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才支持,本质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包括本土培养与合作培养,本土培养是指以培养工商管理系统内的人才为主,学生或学员通过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管理培训等方式逐渐掌握工商管理所需的知识体系。与本土培养相反的是合作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单位无法通过第一种方式培养足够的工商管理人才,或者说目前本土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工商管理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途径中无论是本土培养还是合作培养都需要以服务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为目的,以企业工商管理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而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效。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途径来看,本土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培养成本,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而合作培养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能够缩短本土人才培养的持续时间。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高效管理员工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管理与维护成本都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成长期的企业或公司尤其重要。本土培养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整个阶段都能进行有效管理,根据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可知,长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必然处于LAC曲线的最低点。而对于合作培养而言,仅访学成本高于本土培养的成本,但是其收益一般情况下更高,对于工商管理方案制定、活动展开等理解更深。第三,除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以及高效管理员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统筹企业财务状况层面。成功培养模式为能够合理地发挥工商管理人才的作用引导企业的资金流向,保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确保企业融资顺利进行。包括财务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产业链管理工作在内都是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用武之地”,由此可见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对于整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
首先,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作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首要困境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国内工商管理教学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加之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市场条件,绝大部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培养方法大都为专业课程学习、外部机构实训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若不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必然被高度竞争的市场所淘汰,相应的工商管理人才支撑作用必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
此外,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困境还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根据统计数据,我国78%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只精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中的一门或少数几门。显而易见的是,零碎的知识体系导致工商管理人才难以从全局、系统的角度把握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难以全面地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效率与水平。最为致命的是,如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决策者并未全面掌握工商管理知识体系,那么企业在做重大转型战略或遇到重大危机时就有可能误入歧途,不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石。
(三)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
具体而言,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缺乏目标性,在评估培养成果时往往不了解人才培养的重点与重心在哪,以至于使用“一刀切”的评估机制,并未细分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结构的人才的工商管理特点。另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缺乏科学性。在评估培养成果时大都重视可量化的成果,而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在内的大量培养成果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时存在较大的偏误。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
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的问题,因此构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需要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现代教学手段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包括“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等等,而转向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具体而言,现代教学方法包括网络在线学习法、工商管理实训课堂以及校企互动教学课堂等,通过引进现代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或学员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其夯实理论掌握程度,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管理,既提高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二)以理论结合实际丰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贯穿始终。理论结合实际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理论基础,尤其在课堂教授、课后复习以及教学考核过程中体现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相结合,单方面掌握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都不是合格工商管理人才的标准。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理论培训与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企业实训等实践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培养实效。
(三)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
由于培养成果评估涉及主体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学校、学生等,因此构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还需要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尤其注重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无形工商管理素养的考核,避免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传统评估方式,以多维度、多样化为评估标准,从而达到良好的评估效果。最为根本的是,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机构需要越来越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突破单一的培养成果评估标准,并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做出贡献。根据分析,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加快我国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机构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方参与主体需要在深刻认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内涵与必要性基础上分析目前工商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需要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际理念以及多维评价体系等举措,尤其需要重视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成果评估等方面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陆红光,黄静,李举烈。不一样的课程专业,不一样的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莫少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基于服务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庞中燕。区域经济发展下的广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6(29)。
[4]初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研究———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5(4)。
[5]张晓琳,叶培群。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商业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为例[J]。经济师,2013(10)。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推荐作文:
- ·工程测量述职报告优秀参考例文
- ·技术部岗位职责【优秀7篇】
-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优秀6篇)
- ·科长岗位职责(精彩6篇)
- ·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最新7篇
- ·高中生期末评语通用7篇
- ·综合素质评价评语最新3篇
- ·兴趣爱好特长自我介绍【2篇】
-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精选3篇】
-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用3篇)
- ·初中语文说课稿《藤野先生》【优秀8篇】
- ·元旦晚会主持稿完整版单人(优秀2篇)
- ·服务人员管理制度(优秀5篇)
- ·优秀教师个人事迹2000字【通用8篇】
- ·跟单员的工作职责跟单员岗位职责优秀3篇
- ·工程保证书优秀9篇
- ·个人简历求职信封面【最新4篇】
- ·开学自我介绍最新7篇
- ·党员党校学习党性分析材料(最新6篇)
- ·最新微商活动软文(优秀4篇)
- ·入学自我介绍【优秀10篇】
- ·成熟低调的男生微信名字【优秀7篇】
- ·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完整版(10篇)
- ·2023世界水日活动总结
- ·研究生简历自我评价(最新6篇)
- ·环卫优秀班组事迹材料最新6篇
- ·高中地理论文(精选6篇)
- ·总结酒店
- ·有关党员个人党性分析【优秀10篇】
- ·小雪节气的诗词(经典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