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论文(4篇)

时间:2023-03-28 09:58:54 | 来源:语文通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这次虎知道为您整理了4篇《我国传统文化论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

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

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临摹经典范本,由此学生在学习书法时既了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学习了文字与文化的结合,可谓一举两得;三是不能忽视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对于学生而言不如现场具体示范效果显著,最主要的是现场示范更直接,往往许多难以口头讲明白的知识点现场一演示学生就悟到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示范的好处,千万不能省掉。

总而言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源上来。现在,有的人不愿拿笔,不谈文化只谈名利,沉迷于手机、网络,看到这样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时作出应有的反思与行动。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以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笔者希望大家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二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无不充满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秘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绘画创作中,会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释、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它们共同的美学意义在于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影响正可以诠释哲学与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对人生意义的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其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这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过程出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中,从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自然艺术体现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和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随着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在思想领域获得的胜利,众多艺术家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作用,强调艺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境。在这种艺术追求思想的熏陶启发下,唐代“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步入高峰。“意境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艺术和哲学在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地吸中国传统儒、释、道家各种哲学思想砂断给予艺术大量营养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其最高层次是禅境。“禅”,是在中国人学习了大乘佛法教义后,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所认知的。禅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二者合一,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当其体现在艺术境界中,飞跃的生命与静穆的观照构成了艺术的两元,这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能够详实的描绘出中国绘画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使主张“意”派的“文人画”迅猛的发展起来,在宋元时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感染,中国绘画艺术哲学的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即由繁变简,反璞归真,从而更加强调作品的空灵意境。由具体事物的写实变为抽象的哲学意境的展现。老庄主张“五色令盲”,“无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观成为文人画家们对中国绘画的最好的表达,黑色成了斑斓色彩之后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王维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法改变为水墨画技法开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层面上是为达意的需要。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重要核心,这正是在以“老庄”、“禅”的哲学思想为内在基础,以自然的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深层艺术哲学思想通过作品得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流传,其对绘画艺术影响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学、艺术和审美。正如有位学者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当然,画家要创造出来好的绘画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艺与适当的媒介完美的结合,才能准确地在作品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色交错而形成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

“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

“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

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

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因此,狭义文化又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从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

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三、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功用。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

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四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 结合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4.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20年,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中国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5、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中国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中国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2008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致谢]:感谢杨具容老师悉心教导,让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高深莫测的领域。

[作者简介]:刘昆 江西中医学院05中西医临床2班学生 学号: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 薛金星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 林晨主编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我国传统文化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