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优秀9篇

时间:2023-03-17 16:33:43 | 来源:语文通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篇一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现代汉语

1.略论“了1”与“了2”的语法功能差异

2.“还”、“又”、“也”的功能比较

3、汉语副词“一直”、“一向”比较研究

4.“从来”、“历来”、“向来”比较研究

5、程度副词“十分”、“非常”句法语用研究

6.简析“差点儿”和“差点没”的关系

7.说“一点儿”与“有点儿”

8.“名+名”语法小类试析

9.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

10.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功能分析

11.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12、“相当”语法化过程及个人在语言约定论中作用辨析

13.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

14.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体会)

15.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的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16.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的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与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

17.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搜集报中文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题目作相应改动。)

18、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英语语言学方面的论文 篇二

《英语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引进》

摘要:英语语言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某个地域或国家的地理、语言发展、历史名人、社会习俗、宗教与节日等方面的知识,要掌握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英语国家,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英美两国的文化介绍和引进,在文化习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一些文化导入的方法和内容。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文化

1.文化与语言

语言的表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否则语言将变成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的各个环节中,都不能脱离语言文化这个大的背景。文化对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了解了相应的文化之后,才能运用语言更恰当地表达。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容易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去考虑英语表达中的一些问题,往往出现了一些偏差。

比如对生活中的问候语,日常礼仪,餐桌礼仪,肢体语言的不同理解等等,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很多误解。

2.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针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经常误解的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有计划的进行文化的介绍和导入,以便更快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课前的话题讨论

对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单独地对英美文化进行介绍的课程,因此我们就必须把对文化的教学穿插到每个单元的话题当中。比如 College Life 《大学生活》,我们就可以对我国与英美国家学校及教育体制进行比较,对英美国家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做简单的介绍。比如The British in My Eyes 《我眼中的英国人》,则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他们眼中的英美国家的人是什么样的,在外貌、衣着、性格特点上跟中国人有什么不同,从而介绍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性格特点上的不同。Food and Drinks 《饮食》这一课介绍英美国家的饮食差异和不同的餐桌礼仪。Family介绍英美国家不同的家庭观念。Love and Marriage 介绍英美国家在婚礼上的风俗习惯。Holidays 介绍英美国家重要的节日及其来源,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通过这些话题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学习内容的兴趣,也加深了对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化的认识。

2.2多听一些关于英美文化的介绍的素材

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求更加切近生活和工作,培养良好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学习英语若只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载的内容。在VOA、BBC等广播中经常有关于本国或世界历史文化内容的节目,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Body language,Australia, New Zealand,A Freedom Fighter等。教师可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

以VOA节目为例,VOA Special English是VOA播出的特别英语节目,内容分NEWS,REPORT,FEATURE等,其语速慢,词汇量少,比较适合非英语国家的听众。“REPORT”题材涉及健康、教育、经济、农业等,长度适中,内容广泛,适合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News”报道当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事,对于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掌握日常新闻用语和潮流词汇不无裨益。“FEATURE”材涉及科学探索,美国历史,美国人物,美国社会万象等,是了解美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很好的材料。

由于这些国外的节目面向听众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给学生收听这些节目,显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因而,通过对英语节目的多听,多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的应用能力具有辅助作用。

2.3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日常的英语文化的讲授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工具用图片、教学录像、经典影视作品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利用教学录像带和电影的播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各方面,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如在吃穿住行,日常交往中的各种细节,了解在不同的场合穿什么,如何穿,吃什么,如何吃,在不同的场面如何说,如何做的问题。使学生知道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让学生了解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如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多进行比较,发现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特别是英美文化的特点。

2.4增强比较,注重文化讲解

有针对性的进行英汉语言文字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化的不同,进而避免望文生义。例如:sweet water, white coffee, sit at somebodys feet,这些词语分别是淡水、加了牛奶的咖啡、做某人的追随者的意思,如果简单的从字面意思判断,往往容易出错。再比如:Achilleusheel阿基琉斯之踵,这个词语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阿基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据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使他能刀枪不入,便把他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因此Achilleusheel被用来代指某个人的致命之处。

在解释一些词语意义时,教师有必要讲解与其相关的文化来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3.结语

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文化的引进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对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把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让文化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建辉。谈高师英语专业英美文化教学的改革[J]。教育艺术,2006,(11):22—23.

[2]鲁子问。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基础英语教育研究,2004,(3)。

[3]卢建立。试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4]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陈申。The Teaching of Cult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徐媛媛。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提高策略[J]。2009,(24):73—74.

[7]刘建芳。刍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阳大学学报,2003,(04)。

[8]邵晓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英美文化教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英语语言学方面的论文 篇三

《浅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及应用》

摘要:标准现代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然两者互相理解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但对两者的各方面进行一个大概的比较,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差别的。

关键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分析对比;区别及应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在社会生活、交往或交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美式英语风靡全球,尽管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都是英语,但是区别甚多。相对来说美式英语便捷实用,英式英语较为复杂。英式英语保守、严谨,美国人说英语则是另一种姿态,崇尚可见即可读。

1.两种语言在历史演变、地域文化、社会地位层面的区别。

英语是全世界几千种语言的其中一种,也是印欧语系一百多种语言之一。英国英语距今已有1500的历史了。而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英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语言特征。美式英语起源于18世纪70年代,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时,战乱的特殊原因导致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自欧洲移民,尤其以英格兰人为主,大多讲英国英语。近几十年来,由于美国的贸易、军事、科技、国际地位等方面远远超过英国,再加上美国电影风靡全球,促使美国本土的俚语很多已经渗透到了口语之中。很多因素导致美式英语成为强势语言。

2.发音方面存在的不同。

英语和美语的发音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音的不同。英语中,短音的er是的浑元音,但长音的er是个拉长了的浑元音,听起来是一个介于“俄”和“啊”的声音。而美语中,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儿”音。ar:除了轻读短音(如singular)和者后连元音(如clarity),英语的ar全部清一色的长音[a:],而美语中,是“阿尔”。英语和美语的辅音基本是一致的,但在使用习惯上也有些差别。如词组clear animosity,英语会读成clear|animosity,而美语会读成clear—ranimosity。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d和t。在一部分非重读音节中(如paddle,rattle,actuality),英语会清楚地发音这两个字母,美语中d和t常常会被模糊成一个很难解释的音,跟其他的语言比较,如果你了解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它和短弹音r很接近。

3.拼写时存在的不同。

美语与英语的单词拼法方面有很大差异:①单词发生变化时个别字母不同;②美语单词略显简化。如enquire(英)与inquire(美),这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睡衣”英式是pajamas,美语则是pyjamas;“车胎”英国用tyre,美国则是tire;colour(颜色),美语里拼成color,少了一个“u”字母;refrigerator(电冰箱)美语是fridge。

4.词汇使用存在的不同。

两种语言很多相同词语的常用意思是不同的,或者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词语来说,而且绝大部分这种词语是和文化风俗有关的,但并不对交流产生实质性影响。如jumper一词在英国可指毛衣,而美国人很少用这个词当衣服讲(是个过时的词),而用sweater来做毛衣。另外如jersey,slacks,trousers等。

5.在日期、数字使用方面存在的不同。

英式月份在后,日在前;美式则相反。如1998年3月2日的写法:2nd March,1998(英),March 2,1998(美)。在美式的写法中,1st,2nd,3rd的st,nd,rd是不使用的。由于日期书面表达不同,读法也不一样。连续数字表达日期时,也有差别。例如:1999年7月6日,美国式写6/7/99;英国式则06,07,1999。口头表达,185美元英语读a(one)hundred and Eighty five dollars,美语读one hundred EIghty five dollars,常省略and;连续相同数字时,英语常用double或triple,美语通常不这样用。

6.习惯用语使用的不同。

英语虚拟中常要加should,美语则不用。例如:“不得不”“必须”做什么,英语说to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美语说to have to do something;“有”或“没有”,英语用to have/haven’t got,美语则用to have/don’t have。

7.在称呼方面的不同。

商务上最普遍的有Gentlemen(美国式)与Dear Sirs(英国式)二种,相当于我国的“敬启者”或“谨启者”。称呼结尾一般会采用标点符号,美式用分号,英式用逗号。结尾客套语的典型有:英式Yours sincerely(熟人或知道对方姓名),Best wishes,kind regards和yours faithfully(不知姓名),美式Sincerely和Best regards。

8.表达语气时的不同。

英国人的语气抑扬顿挫,语调高亢,和法语颇有几分类似,英国人时常嘲笑美国人说话有气无力,松散无韵律。美国人说话相对比较稳重低沉,句势通常呈降调,并且速度慢一些。美国人则喜欢嘲笑英国人的语气的轻微的歇斯底里,女里女气的说法。

参考文献:

[1]戴卫平,吴蓓。英语与英美文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1,(3):1.

[2]鹿敏。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差别[J]。才智,2009,(15)。

英语语言学方面的论文 篇四

摘要:语言学是英语学习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分支,对于英语学习和教学具有核心价值和意义,然而,我国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发展并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理论。要想对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我们需要明确语言学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依据,然后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就英语语言学的核心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核心概念;

一、引言

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学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课程,其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关系到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英语教学的备受关注,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投入到语言学的教研当中,尤其对语音及音系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的很多理论成果多半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延续的,本身缺乏创新性,而且语音和音系学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再对二者进行区别对比的意义不大。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和制约,对于词汇和句法的研究普遍缺乏,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不平衡会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功能性。众所周知,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认知,还能渗透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分析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其地道的英语表达习惯。如语音学、音系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来源和发音规则,使之提高口语的标准化水平,语用学、语义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获得更多跨文化交际的常识。目前,很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也都引入了英语语言学课程,可见其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二、英语语言学的理论重点

下面,本文从英语语言学的含义、发展以及核心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1、英语语言学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语言学是以研究人类语言特点为对象的学科,包括语言的构成、功能、使用及发展,其理论博大精深又乐趣无穷,涉及一切与语言相关的内容,为语言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宝贵价值。英语语言学课程通常在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现在非英语专业也有所涉及,其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理论启蒙、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其内容涉及语音学、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概念的区分,并且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因此语言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门较有难度的科目。

英语语言学起源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研究英语语言学的入口,之后,又出现了像雪莱、梭罗、欧·亨利、马克吐温等优秀的文学大师,为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引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精美绝伦的语言功底和辞藻将语言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经历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语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并成为世界通用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突显出来。上世纪中期,英语语言学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学科,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至今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

2、英语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首先,英语语言学涵盖了有关英语的各项基础知识,如字母、发音、词汇、句法、修辞等,根据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它对专业词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划分。其次,英语语言学具有十分广泛和实用的功能,在国际交流和多边贸易中发挥巨大作用。它所涉及的词汇、语法等知识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种语言的使用人群越广泛,人数越多,就越能产生实际的价值和效益,带来经济和教育二者的良性循环。同时,英语语言学还对交流的`方式进行研究,在不同场合和语境下,由于人在交际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因此说话的语气,所用的表达也不同,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讨论。此外,英语语言学在英语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它能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到显著的提高作用,并强调和注重实践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英语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语言学的总体特征,有具备其独立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英语语言学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集统一性与矛盾性为一体,它既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媒介和途径,也为促进自身发展提供机遇,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翻译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政治、经济、法律、商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同的领域对于英语语言学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我们根据英语语言学的含义和重点,可将其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学科层次,第二是理论层次,第三是研究层次,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成为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在学科层次上,英语语言学是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分类、语言与语言教学、二语习得、语言流派等方面对语言学进行综合阐述,是语言学的入门学科。其次,在理论层次方面,英语语言学更加强调话语理论——机构会话分析(institutional conversation alanalysis)的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会话的特点和对场景的依赖性,并对话轮、序列、动态会话体系及非言语行为进行了阐述。同时,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层次逐渐向语用学方面延伸,旨在探索采用什么样的语用模式能取得理想的会话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学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理论框架和核心论点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具有宝贵价值。

参考文献

[1]汪艳。浅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评《英语语言学新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5.

[2]廉洁。关于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王雪,张伟,杨昕宇,数据挖掘在英语语言学话题跟踪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2.

[4]米洁,寇宁。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 篇五

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 尹珊珊 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towar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and the way we use it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t rang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wide variety of dialects across a given region down to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way men and women speak to one another. sociolinguistics often shows us the humorous realities of human speech and how a dialect of a given language can often describe the age, sex, and social class of the speaker; it cod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 language.

[key words] socio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variationsocial function

[content]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n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cultural norms, expectations, and context, on the way language is used. it also studies how lects differ between groups separated by certain social variables, e.g., ethnicity, religion, status,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etc., and how creation and adherence to these rules is used to categoriz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lasses. as the usage of a language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language usage varies among social classes. it is socialists that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is concerned with social constraints determine language in its contextual environment. code-switching is the term given to the use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language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sociolinguistic differs from sociology of language in that the focus of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effect of the society on the language, while the latter’s focus is on the language’s effect on the society. while the study of sociolinguistics is very broad, there are a few fundamental concepts on which most sociolinguistic inquiries depend.

sociolinguistics is different from many of the othe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in that it studies external as opposed to internal language. internal language appli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n the abstract level, or in the head, put simply. external language applies to language in social contexts, or outside the head. this distinc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internal language analyses, such as syntax and semantics, operate1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native speakers of a language are quite homogeneous in how they process and perceive language. external language fields, such as sociolinguistics, attempt to explain why this is in fact not the case. these two approaches, while distinct,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practice.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n society means that one also ha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networks in which language is embedded. this may apply to the macro level of a country or a city, but also to the inter-personal level of neighborhoods or a single family.

sociolinguistics as a field distinct from dialectology was pioneered through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urban areas. whereas dialectology studie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 variation, sociolinguistics focuses on other sources of variation, among them class. class and occup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nguistic markers found in society.

one of the fundamental findings of sociolinguistics, which has been hard to disprove, is that class and language variety are related. as can be implied from the example below, the working class tends to speak less standard language. the lower, middle, and upper middle class will in turn speak closer to the standard. however, the upper class, even members of the upper middle class, may often speak 'less' standard than the middle class. this is because not only class, but class aspirations, are important.

men and women, on average, tend to use slightly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these differences tend to be quantitative rather than qualitative. that is, to say that women make more minimal responses than men is akin to saying that men are taller than women.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of a women's register was by robin lakoff in 1975, who argued that the style of language served to maintain women's role in society. a later refinement of this argument was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reflected a power difference. however, both these perspective have the language style of men as normative, implying that women's style is inferior. more recently, deborah tannen has compar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s more similar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paring conversational goals, she argued that men have a report style,

aiming to communicate factual information, whereas women have a rapport style, more concerned with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such differences are pervasive across mediums, including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written essay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email, and even toilet graffiti. communication styles are always a product of context, and as such, gender differences tend to be most pronounced in single-gender groups. one explanation for this, is that people accommodate their language towards the style of the person they are interacting with. thus, in a mixed-gender group, gender differences tend to be less pronounced. a similarly important observation is that this accommodation is usually towards the language style, not the gender of the person. that is, a polite and empathic male will tend to be accommodated to on the basis of their being polite and empathic, rather than their being male.

sociolinguistics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ince it beca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mid 1960s. but scholar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look at sociolinguistic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carry out sociolinguistic study in different ways.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sociolinguistics in terms of its definitions and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study to point out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ness in fishman''s view on 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参考文献:《社会语言学概论》 戴庆厦主编商务印书馆

《社会语言学概论》 祝畹瑾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 杨信彰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语语言学论文 篇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氛围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一般一种语言文化的形成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语言的传承、语言接受者固有的文化基因和使用语言的周围环境。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系就十分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设置大量课时来教授英语课程,基本上使得英语成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一种语言文化必然影响该语言的学习和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只有了解当前高职语言文化的特点,才能分析利弊,总结得失,查找原因,提出对策。

一、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现状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日常交际用语、基本语法知识以及词汇量掌握得不是很好,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的明确目的,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自身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减弱;一部分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很短并且不能持之以恒。而自主进行听力训练和翻译练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经常会出现老师卖力讲课、学生不配合,以致于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经常会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没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

2、教学模式简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重应试教学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训练及职业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渐渐觉得基础英语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英语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

上课时,也多半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麻木地记笔记,甚至有的同学在课桌上睡觉,最终出现教师卖力讲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所以课堂氛围也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的讲授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3、考核形式以应试为主。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试题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在英语笔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是很差。根据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高职英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那么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目前针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形式过于单一,期末考试主要以笔试进行,平时考核也仅仅看重学生的出勤状况及作业完成情况,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此势必导致学生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忽略了英语技能的掌握,仅仅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忽略了英语对其今后职业发展的意义。

(二)高职英语语言的使用的现状

可以说,高职学生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很差,而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产生很多冷幽默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式英语在校园间的调侃式的兴起,由于我们的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所以即使我们学习英语的语法,但是在严重缺少练习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说的仍旧是中国式的英语。

目前在高校最典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long time no see”,实际上这是我们打招呼时候说的“好久不见了”,但却被用英语表达出来了,实际上这种语法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但是这种用法却也被承认了下来,中国式的英语也被收录进了英语的语法表达中。

还有一种有点尴尬的情况就是,英语中的极简短的词汇的盛行,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hello、thank you、thanks、goodbye、ye、wc等这些比较简单的词语在校园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的,而这也许还会让我们看到了英语语言文化在中国的改造过程,中国人更乐于说汉语,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其最熟悉的语言,自己说错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如果说英语没有相应的水平支撑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尴尬。在大学生的聊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化的变式,hello被说成了哈喽、嗨喽,thank you被说成了3Q,bye被说成了88。

二、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受应试教育影响巨大,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沟通能力

历史原因和选拔人才的机制两方面原因造成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是应试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亟需一大批人才,所以这种应试教育便在中国开花结果,影响了中国三十余年,这么多年来,在教育兴国的政策方针下,我国的高校向社会上输送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亟需的人才,但是也正是这种应试教育也对我们的一些学科产生了影响,拿英语学科来说,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好。应试教育下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学习只是一种考试工具下的产物,根本没有考虑语言本身的功效。

(二)教学形式单一,高职英语语言成为哑巴和聋子语言

现在的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仍是以课本为主,靠着课本,靠着老师的输出来教学生学习,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感到很枯燥,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并且也会觉得即使学习了也会忘记,这在很大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大都是为考试准备的,为了笔试做准备。

这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氛围中,高职英语语言的沟通功能基本不存在,高职英语语言成为笔杆子下的一种语言,听不懂,说不出。

(三)缺乏使用语言的氛围

高职英语语言的简单化说明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能力不够,高职语言语言的中国化却说明我们的文化语境还是相对封闭和固执的。

就对英语被中国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的作用之大,同时看出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困境。

传统的中国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方面存在天然困惑。

一些表达方式,表达习惯都和中国传统的汉语表达方式不同,而我们习惯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来完成英语的学习,用自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语言。

我们中国文化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内敛的,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接受别人赞美,比如说被人夸奖“你真漂亮”,我们一定会回答“哪里哪里、你才漂亮”。

只有说这类这样的具有谦虚一类的词语才是中国传统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而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就开放很多,英国人喜欢直接的表达,不晦涩,实事求是,我们并不习惯那样的表达习惯,也许就看不见英语语言文化的特殊的美。

高职英语语言缺乏使用氛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

日常的交际过程,甚至课堂的学习过程,我们都较少的使用英语语言。

英语语言还仅仅存在学习过程,没有相对应的使用圈子和场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原因、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学生将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专业课程上,学校一般也不组织英语交流的活动或者空间。

学生自身更不太可能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四)高职英语语言缺乏国际性

语言只有经过固化、整理才能成为书籍语言,或者说书籍语言正式的语言形式,不客气的说是过时的语言方式。

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是通过书本学习,这样的英语语言根本不具备国际性。

就拿我们常说的厕所一词来说,我们不会知道西方英语国家一般不使用这个词了,但是我们还在一直用着,在高校的学习中,基本上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还是双语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通过边英语边汉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听说能力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英语语言信息量的采集以及吸收。

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没有时间去接触当前的英语语言。

这种种原因就导致了我们学习都是中国的英语,没有和国际的新的英语语言文化接轨。

这样,我国的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国际化,不能和其母语国家实现接轨。

三、结束语

英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固有的特点。只是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免掺杂了我们高职院校的特征,使得我国高职英语语言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使用氛围和缺乏国际化几个方面阐述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旨在将现在情况阐释清楚,以便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提高高职英语语言学习的质量。

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 篇七

浅探新时代和谐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构建

【摘 要】探索一条有效的语言学教学途径一直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分析什么是和谐课堂,进而利用和谐教学、和谐环境等理论方法指导语言学教学的实际,达到构建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学课堂 和谐课堂的构建

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学者都必然关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息息相关。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语言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

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的属性、功能、起源和内部层次,掌握英语语言学基本特征和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宽泛,不易深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学领域中各分支的基础理论,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了语言的变异及其与外部因素的关系。

二、英语语言学的授课对象

英语语言学教程的授课对象是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英语。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对人类语言具备一定的理性认识,懂得一点语言学的知识和语言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没有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语言学课程,探讨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必将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

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如和谐的节奏、和谐的气氛。

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是指各种教学要素和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教师以一名“学子”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中间,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学生心情愉悦地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应该是一个把课程特点、学生、教材、教师、教学手段诸多变量综合考虑的整合过程。尤其是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这些相对于教师来说的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手段。

四、和谐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和被认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千变万化,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打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让全体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呢?本人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和谐教学

为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做为教师,也积累了经验,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新教法的执教能力。

(1)教师为主导

“教师为主导”是指通过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分析和创造能力;不仅指导学生“学会”,重要的是“会学”。要通过引导、诱导、辅导、指导、疏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为难”变为“喜欢”。

(2)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应体现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参与习惯。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家进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解决。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争论,表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要注意中下游学生的参与。例如:发言面要大,小组讨论要轮流主持,分角色朗读要以小组为单位,要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⑶训练为主线

①端正学生的思想:英语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在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

②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用热情、投入、精力、认真细致的备课,让全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哪些教学方式上都不停留过久,以免学生厌烦失望。

2.和谐环境

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把自已扮演成“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演好”每一出“戏”。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教师平时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⑴要精心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其中包括仪表大方得体,洒脱自然,精神饱满,目光亲切。教态自然和谐,上课时面带微笑,这样你才会有亲和力。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一脸严肃,生伯学生不听他的,总是盛气凌人,放不下架子,这样学生就会渐渐疏远你,那么对你的课也就不愿上,更谈不上营造课上师生融洽的互动气氛了。所以我总是以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中去。

⑵提问的技巧是打造和谐课堂的又一关键。我在课上提出的问题总是紧扣课本所讲,而且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还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趣味性问题。提问采用递进式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本科的真实水平让他们回答问题,难易适度,分出梯度,这样他们在课堂上都会有所表现,我也会抓住适当时机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学习本学科的知识,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讲到天气,就讲相关的地理知识;讲到足球,就会讲到比赛规则,也会讲足球明星;讲流行音乐,还会与同学们一起共鸣,师生同唱,其乐融融。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英语语言学教学经验对新时代英语语言学和谐构建的一点粗浅见解。我一直反对填鸭式的语言学教学模式,试图找到民主和谐、合作默契、情感相融的语言学课堂构建的方法与可行性。目的是更好地加强语言学这项基础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

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同仁的批评建议,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组织艺术[H].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H].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王道傻,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昊云。走出牛津[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5]Jgr.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黄兵。民族院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需求分析[H].广西教育出版社。

[7]郑磊。四级考试后的英语后续教育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2006.

英语语言学论文 篇八

试论英语语言学发展概述

通过分析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的发展历史,重新认识英语语言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重新尝试英语语言学内部学科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达到最佳水平。

一、引言

广义的语言学包涵每一语种的语言学。这里所探讨的是最为通用的语言——英语的语言学发展历程。

传统上认为20世纪初瑞士学者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 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之前就不存在人类对语言学的研究。事实上,从语言产生之时起,人类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就没有停止过。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

这一欧洲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从意大利开始,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当然,和现代语言学研究相比较,语言学家们只能把它称之为“传统语言学”。特别是由于它将语言研究过度拘泥于拉丁式的语法研究框架之中,相对于现代语言学而言,又被称之为“传统语法学”。

二、英语语言学形成初期

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1564-1616)以天才和勤奋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艺术成果,并将它推向高峰。他追求语言文学的质朴和富于技巧,以达到对人物的精妙的性格描述;迷醉于创造一种宫廷能够欣赏,各个语言阶层的人们又都喜爱的文学戏剧语言。他拥有广阔的语言意象领域,这是他对社会语言心理和社会心理语言的刻意琢磨和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词语所得到的。

18世纪初英帝国航海技术和航海事业在欧洲的领先地位,和英国机械师凯伊(John Kay)1733年发明飞梭织布机对英国纺织业所引起的技术革命,使英国在殖民主义的扩张竞争中取得了远远超过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等国的绝对优势。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地。挂着“米”字旗,载着“日不落国”的并不光彩的盛誉的武装航船,耀武扬威地将英国语言强加于它的殖民地而成为压倒当地母语的官方语言。这种被强迫接受的官方英语不久便成为英属殖民地的社会交际语言。英属殖民地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广泛性,使这一语言发展成为一种国际化的通通交际工具。

18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各地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开始兴起,“日不落国”的照射范围逐渐缩小。语也正是这样。英帝国主义者虽然从北美大陆撤走了,但英语语言却并不因此而消失,相反地它顺其 自然地向更广更深的的领域发展和渗透。这样的情形,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埃及等许多英属殖民地和自治领地也是如此。无论如何,英语作为全球国际通用交际语言的这一地位未被动摇过。它同法语作为国际通用交际语言的地位处于抗衡状态。

18世纪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寓于国际英语语教育之中,包含在反封建残余的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范畴之内。但在这一时期,英语语言学并没有从启蒙主义文学的包含中分离出去形成它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和学派,尽管斯威夫特在他的《给一位青年教师的信》中曾经对英语语言学的问题作过专门的阐述。

19世纪的英语,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语言”。拜伦、雪莱的语言学成就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他们的贡献在于对英语语言的提炼和再创造,使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教育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语言的功能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又反过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语言教育。在他们的笔下,古典语言在缓慢地演化,不少曾经属于规范语言的词汇成为庸俗化语言而被淘汰。19世纪英语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语言学研究者注意到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J.Baudouin de Cour Lenay)首次预见性地提出了语言学应该区分为纯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他的这一论断对英语语言学在全球进一步发挥其全球覆盖效用,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英语语言学的发展

20世纪初至40年代,作为国际交际工具的英语,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语言空间和语言势力范困,不但压了法语,成为国际首席交际语言,而且取代了德语的国际科技共用语言的地位。在各国的教育体制中都将教授英语列为教育政策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英语学习日益显著地成为各国社会、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为以后一些语言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从今天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索绪尔对语言的定义和研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但是他的“语言是互相界定的实体系统观”对语言学界几大学派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内部和外部,无疑大大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掀起了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乔姆斯基认为人脑有一种普遍的掌握语言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人普遍具有的语言能力;还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

这些使得语言学的研究跳出了只关注自身特点而忽略其他非语言因素在语言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使语言研究转到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共同关注上来。这以后,由于各种语言学派、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语言奥秘,人类对语言的本质认识日益深刻,语言学的研究打破了过去的种种局限,开拓视野,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真正进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从文学戏剧语言的包含中脱颖而出,走向自成体系的适路,成长为一个具有自身的专门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

1987年,英国南加洲大学语言系卡普兰(Robert B aplan)编辑的《论应用语言学的范围》(On the Sc;ope ofApplied Linguistics)一书集录了当代著名语言家的观点和研究论文。全书的主要意图在于表述应用语言学对从事不同学科工作的人都有特定的益处;同时指出:应用语言学属于 科学教育领域,它在语言现象的描述、语言分析与教学大纲、教科书之间,解决关于语言的教育问题和社会文化的语言基础建设的问题。

应用语言学注重把语言研究成果运用到语言教学和其他各种学科领域。而结构语言学则强调句子结构和听说操练,主张采用书而、有声、图象三位一体的视听教学方法。但应用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都认为,语言本身虽然是一个客观的封闭性系统,而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工作,作为一个社会交际工具被全社会所应用,因此,交际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实践和工具职能,即重视语言的外向性。

传统的语言学仅仅把语言当作一个封闭系统,只注意语言的内在性一语音、词义、和语法的内部 规律,而忽视其外向性,这是传统的语言学必然衰落的原因。语言的内在性是它本身固有的内部机制;外向性乃语言的存在价值和能量。

语言是记载和传递人们在生活、生产当中的思想行为和生产力成果、思想文化成果的声象载体和文字形象载体。语言如果不参与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就将丧失其存在价值而必然消失。语言的丰富和 发展(主要指词汇和表意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恰好是其外向的交际功能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种语言从诞生的时候起,外向的交际功能就已通过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它身上凝结了。

正如人类社会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伴随着生产关系一样,只不过生产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改变的,而语言是独立于阶级性和社会变革之外的自在体,它是不能被改变和改造的。我们在运用应用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观点研究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时候,认为只有加强语言内在规律的探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外向性的交际功能,才能给语言以充分活跃的生命力。

英语应用语言学就其具体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来说,可分为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词典学、言语和语言病 理学等语言学分支, 计算机语言也属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新兴的分支。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言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注意力集聚的两个焦点,同英语语言 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大家极为关注的交际能力和功能意念这两个概念,都源出于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不赞同乔姆斯基提出的所谓“能力”(competence),而主张“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认为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育的工作目标,从而拟出“意念功能大纲”,以取代纯语言本位的“语法教学大纲”,例如《主导英语》便是“意念功能大纲”指导下的许多教科书的代表作,它采用新颖的视听方法,把学生导入模拟的情景之中,以培养“四会”交际技能。

国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普遍注意。 中国 科学院曾创办《语言学 论文选译》和《语言学资料》。北京外国语言学院曾创办了《语言学译丛》。他们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对促进我国外语语言的研究,曾作出很大的贡献。

把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成就应言于我国的教育领域,首推黑龙江大学英语专业编写的《功能英语》(Functional English)(1-4)册,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汲取了国外功能意念法的基本原则,突出语言的交际性教学,按照日常交际的各种功能和交际情景编写教学内容。

四、结语

两次世界大战至今,社会语言学的交际能力观点,结构语言学的语言知识能力观点和心理语言学理论,一直是现代英语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总趋势;语言教育实践一直是现代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交往的现状和未来必将更快地促进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回顾语言学的历史,也许下面的描述是比较贴切的:语言的研究不是在兜圈子,周而复始,暗示很少或几乎没有进步;而是呈螺旋式上升,尽管自行回转,但每转一圈,其直径不断增大,其圆周也在相应扩大。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其分化日益加深,内部学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语言学同其他科学广泛综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语言学和其他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相互影响,使得语言学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关键科学。

参考 文献

[1]S.PiL Corder.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Penguin Books LLd,1989.

[2]I for Evans.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Penguin Books LLd,1998.

[3]严实。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2)。

[4]章兼中,等。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朱昱。从语言学的课程设置看英语语言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08(2)。

[6]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延福。英语语言学基础读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8]戴炜栋。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英语语言学论文 篇九

浅析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教学

摘 要:短短二三十年时间,语言学教学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

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

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关键词:语言学 语用学 语篇分析

1、教学内容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

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

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2、教学方法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

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

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 “Study & 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Language Changes;2) 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 Pragmatic 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

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

3、总结

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1]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 [J]。外语界。2002.

[3]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

[4]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5]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

[6]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

[7]杨自俭。谈谈语言和语言学[J]。外国语。2002.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英语语言学方面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