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时间:2022-10-18 12:47:36 | 来源:语文通

诺贝尔奖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希望大家喜欢!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Douglas W. Diamond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Philip H. Dybvig3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这一奖项,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伯南克曾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据诺贝尔奖官网,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Sveriges Riksbank)设立了纪念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学奖。该奖项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在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时收到的一笔捐款而设立的。

官网显示,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至2021年期间共颁发了53次,有89名获奖者。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诺贝尔奖,但自设立以来,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按照与1901年以来的诺贝尔奖相同准则颁发。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为何是他们三个?

北京时间10月10日17点45分,备受瞩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根据官方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2 年瑞典央行经济科学奖授予Ben S. Bernanke(本·S·伯南克)、Douglas W. Diamond(道格拉斯·W·戴蒙德)和Philip H. Dybvig(菲利普·H·戴布维格),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诺贝尔奖委员会称,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显著提高了我们对银行在经济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他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Tore Ellingsen表示:“获奖者的见解提高了我们避免严重危机和昂贵救助的能力。”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都曾在金融机构任职。伯南克曾是美联储前主席,道格拉斯·戴蒙德曾是美国金融协会的前主席,迪布维格也曾担任西方金融协会主席。

01 伯南克:大萧条的研究者,曾带领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

本·伯南克无疑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受关注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理论,更是因为他曾以美联储前主席的身份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

公开资料显示,本·伯南克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在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her)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理论。伯南克本人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大萧条,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话题。

博士毕业后,伯南克曾在斯坦福大学任职,此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曾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在学术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二是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

伯南克认为大萧条的发生确实是源于流动性紧缩,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却是当时存在的金本位制度。正是金本位制度的固有缺陷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盈余国对黄金流入进行冲销,从而引发了货币收紧。而这种货币的紧缩又通过金本位制度传导到了全世界。

伯南克在书中援引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了越早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从大萧条中复苏越快,从而反证了金本位制度的存在乃是大萧条的根源。当然,除了需求方的因素外,伯南克也讨论了供给因素的影响。他着重分析了工资刚性的重要性。他认为,由于民众对政府的巨大压力,政府不得不通过行政政策维持一个较高的名义工资,而这显然会造成更多失业,让大萧条持续更久。

由于对大萧条有深入研究,相比于同期的宏观经济学家,伯南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他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就是这种关注的体现。

所谓金融加速器,顾名思义,就是金融系统对于冲击的放大和加强作用。在1989年发表的论文《代理成本、净值与经济波动》(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中,伯南克及其合作者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

伯南克和格特勒认为,在现实中,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因而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就会受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充足的现金流和高资产净值会从两个渠道影响投资。直接的,它本身就可以构成内部融资的来源,从而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间接的,它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抵押品,从而减少外部融资成本。当企业受到冲击时,其现金流和净值当然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身又会进一步放大冲击的效用,由此,金融市场对冲击的放大效应就出现了。

在伯南克看来,金融市场越不完美,代理成本越高,这种放大效应就越明显。而代理成本本身是反周期的,因此它就会延长周期,放大周期。

2002年,伯南克被布什任命为美联储理事,开始了自己在美联储的职业生涯。在进入美联储后,伯南克迅速展示了自己善于引导市场和决策层就某一焦点问题展开辩论的才能。

2002年冬,美国经济界开始担忧通货膨胀的危险,他此时就出面暗示,美联储可能采用包括印发更多货币等非常规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的出现。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评价说:“伯南克关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讲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在向市场保证,美联储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防止通货膨胀)。”

2005年初,世界金融市场再次将注意力投向伯南克的“世界正在遭受储蓄过剩煎熬”的经济新理论。他在这一理论中指出,美国的经常性账目逆差并不是美国人肆意挥霍消费的恶果,而是世界其他地区国家过分节俭的结果。伯南克的这一新理论已经成为了本年度经济界争论的一大焦点。

2005年6月,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6年2月,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夕,伯克南接任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

从2006年的春季开始,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下降,次贷违约现象开始出现。到了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波及全世界,欧美股市出现了全线暴跌,大批金融机构出现了巨大亏损,甚至有一些机构还濒临倒闭。刚刚接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也成为“接盘侠”。

不过,面对来势汹汹的次贷危机,伯南克并未惊慌失措。他很快认识到,其实整个市场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几家关键的金融中介机构身上,正是它们的告急导致了恐慌和挤兑。因此,要想拯救整个金融市场,就必须给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以保证它们能够在危机中挺住。在这种信念之下,他说服并带领美联储人员,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对于关键机构的救助计划。

然而,这些金融措施虽然帮助金融市场挺过了危机,却把伯南克本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不少人指责伯南克主张援助那些贪婪的大型金融机构完全是对市场的扭曲,这种做法很可能在未来助长道德风险。但从后来的发展看,伯克南的这些救助对于稳住金融市场、遏制金融风险的蔓延是十分重要的。

2009年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宣布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当选2009年年度人物。伯南克被认为处理金融危机措施得当,成功避免通货紧缩。《时代》周刊给出伯南克当选的理由是,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以“富于创意的领导能力”,令情况没变得“更糟”。

en S. Bernanke(本·S·伯南克)

如今,在美国通胀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面临大衰退,金融危机可能卷土重来的情况下,伯南克关于大萧条的研究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或许也能够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情况提供一些借鉴,这可能也是其这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也写道:“本·伯南克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外,他还指出,银行挤兑是导致危机变得如此严重和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银行倒闭时,有关借款人的宝贵信息丢失了,无法迅速恢复。社会将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因此严重削弱。”

伯南克最近的动态是关于新冠疫情影响的一个讨论会。伯南克在讨论中指出,当前的新冠疫情和大萧条是有本质不同的,前者源于实体经济,而后者则源于金融市场,然后传导到实体经济。在他看来,只要保持好金融体系的运作,那么疫情的影响就是短暂的,疫情一结束,经济就可以迅速恢复。

02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Diamond-Dybvig 模型”的提出者

另外两位诺贝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 · 迪布维格则是“Diamond-Dybvig 模型”的提出者。

迪布维格与道格拉斯·戴蒙德因论文《戴蒙德-迪布维格》(Diamond-Dybvig,1983)而闻名,这是《金融与经济学》(Finance and Economics)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Diamond-Dybvig 模型显示了银行如何通过创造流动性为经济服务,以及如果没有任何存款保险或其他保护措施,这种流动性创造如何迫使银行挤兑。

公开资料显示,道格拉斯·戴蒙德出生于1953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目前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s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默顿 H 米勒(Merton H. Miller)杰出服务金融学教授。他自1979年以来一直在教职工。

道格拉斯·戴蒙德专门从事金融中介、金融危机和流动性的研究。他是美国金融协会的前主席。他还是西方金融协会、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金融协会的会员。戴蒙德于2018年获奥纳西斯金融奖,2016年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创新量化应用奖,以及2012年获摩根士丹利美国金融协会卓越金融奖。

Douglas W. Diamond

菲利普 · 迪布维格出生于1955年5月22日,是美国经济学家。他是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的银行和金融学博特曼银行股份教授。

迪布维格专注于资产定价、投资和公司治理。他以前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助理教授。迪布维格从2002年到2003年担任西方金融协会主席,并且是多种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包括《金融研究评论》、《经济理论杂志》、《金融与随机》、《金融杂志》、《金融中介杂志》、《金融与定量分析杂志》和《金融研究评论》。

Philip H. Dybvig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写道:“要使经济运转,储蓄必须用于投资。然而,这里有一个矛盾:储户希望在意外支出的情况下立即提取他们的资金,而企业和房主需要知道他们不会被迫提前偿还贷款。在他们的理论中,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展示了银行如何为这一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充当接受许多储户存款的中介机构,银行可以允许储户在他们愿意的时候提取他们的钱,同时也向借款人提供长期贷款。

然而,他们的分析也表明,这两种活动的结合如何使银行容易受到有关它们即将倒闭的谣言的影响。如果大量储户同时跑到银行取钱,谣言可能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银行发生挤兑,银行倒闭。通过政府提供存款保险和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可以防止这些危险的动态。戴蒙德演示了银行如何执行另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许多存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中介,银行更适合评估借款者的信用度,并确保贷款被用于良好的投资。”

03 充满争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尽管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尘埃落定,但最终的人选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此前呼声较高的德隆·阿西莫格鲁(Kamer Daron Acemoglu)等人并未获奖。

而美联储前主席伯克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引起不少争议。国外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质疑伯克南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做法是否妥当,还有不少网友吐槽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被美国的前官员们“承包”了。

实际上,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争议。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化学家以及火药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6年遗愿中所创立的奖项只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和和平奖。

我们所熟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是由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其成立300周年时所创立,奖项的官方名称实为“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项于次年即1969年首次颁发,得奖人是两位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挪威人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荷兰人丁伯根(JanTinbergen)。

由于此项经济学奖和其他诺贝尔奖项一样由诺贝尔基金会负责管理,瑞典皇家科学院按照同样的遴选过程投票选出获奖人,并享有与其他奖项同等数额的奖金,以及同时举行颁奖仪式,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近些年来,关于得奖名单的争议越来越大,许多人开始认为没有足够多真正杰出的经济学家配得上这个奖。公众指责经济学奖在诺奖里面越来越像是个“外包贴牌”的,学者则指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新的颠覆性思想越来越少,“含金量”越来越低。

而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当然,这可能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有关。由于经济理论的价值通常要多年后才能得到正确评判,因此瑞典皇家科学院较少将经济学奖授予近期的经济研究成果。

而且,由于经济学奖设立较晚,早期获奖人通常都是年事已高早该获奖的学界泰斗。与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52岁相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7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那些无可争议的伟大人物已经纷纷得奖或者不在人世后,评奖委员会便很难在剩下的候选人中作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选择。

胡捷指出,目前做经验主义这种实证研究确实比较容易出成果,所以绝大部分研究者的贡献还是在经验主义方面。这就导致诺奖得主也是以这方面偏多。但这并非否定了大家对于颠覆性、突破性思想的追求,而是说颠覆性的思想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之后,会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出现。

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还面临着实用主义方面的质疑。有专家表示,经济学模型和数理化大多建立在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解释和证实上,它只能解释世界,不能改变世界,因此经济学已经成了“黑板经济学”,经济学诺奖也就成了圈子内的游戏。

对此胡捷表示,研究本身就分两类,一类是Positive Research,即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的客观状态,描述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有些人说的所谓的“黑板经济学”;还有一类叫Normative Research,即规范经济学,研究如何达到某种理想体系。胡捷认为,这两者并不是割裂的,“其实是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基础,你不可能坐在书斋里面凭空想出怎么去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存在争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不能否认他们的优秀表现。他们可能不是所有人心中的最佳人选,但绝对是经济学领域的翘楚。正如曾担任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的Lars E. O. Svensson所说:“诺贝尔设立奖项的初衷不仅是奖励伟大的成就,而且也是鼓励未来的工作。”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

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3、高锟: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6、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8、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9、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0、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11、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2、赛珍珠:赛珍珠其实不算是正统的中国人,而是美国人,但她在中国生活多年,所以也提一提她。赛珍珠出生于1892年6月26日在弗吉尼亚州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