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论文(通用9篇)

时间:2023-06-21 17:02:47 | 来源:语文通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虎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新文化运动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篇一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所说的“民主”,这要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文学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义:

一曰: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曰: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曰:不用典;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不用套语烂调;

六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曰:不模仿古人;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评价 篇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根基。

另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部分青年自由主义者和左翼激进文人之间的不稳定组合,主要成员都相信必需用现代西方文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但彼此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现实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这个运动迅速分解并依照各种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组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都可以在这个运动中找到源头;还有一些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左右两派文人联合起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主要战场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内,主要对象是一批老古董国学教授,结果大获全胜,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真正国学从此逐渐走向灭亡,1946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全国明文取消国文,代之以语文。1949年后中共推出了简体字,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完成,废除汉字是新文化运动分子的广泛主张。

在近代以来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试图反对中国文化的动流中,太平天国起事、新文化运动和____是三个高潮。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还是对人们有反思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事与新文化运动有本质区别,新文化运动以主导者内心所学之光明改造社会所映其心中之暗面,用鲁迅之言意指弃医从文从思想上改造中国的文化,是时代的新声具有必然性。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洪秀全胡乱改编西方宗教教义而没有从思想上进行弃旧从新只是用来团结号召农民起义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自正化他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太平天国运动只是金玉其外,领导集团小有所成即内部腐败涣散。因为缺乏未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基。孔子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篇三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和李大钊等人举行了五四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还试作白话诗。

鲁迅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民族魂”。《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李大钊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

刘半农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

周作人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

猜你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介绍 篇四

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

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文化运动论述 篇五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好像得名自孙文(中山),其思想主导是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大概,我记不太清楚了)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毛泽东当时深受胡适影响,其创导的《湘江评论》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当时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这4个途径开展文学创作的,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扣住了这4项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眼见为实,当时毛泽东为响应还准备成立问题研究会,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论文 篇六

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里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还是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呢?要想正确理解民主的含义,有必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就其直接原因,则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被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于是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

当时提倡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他在创刊号发表的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历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要求青年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怀疑那些从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陈腐观念,以求实进取的精神奋起自救。他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关于“科学”,他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里的'“人权”即民主。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冲击。陈独秀在这里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道德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大声疾呼: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1916年9月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站在民主自由的前列,“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为“青春中国”之“再生”而顽强战斗。

由此可见,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正是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因而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希望中国真正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论文 篇七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陈独秀领衔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发起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旨在反对封建文化,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陈独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主帅。

新文化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近代社会长期物质和思想准备的结果。拨开历史迷雾,应该高度肯定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但是,他之所以成为这场开天辟地的启蒙运动的旗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我们应该追本溯源,追寻历史的脚步,回到当时的历史格局中,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综合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析陈独秀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主要原因。

一、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本主义思想较为盛行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内陆,临江近海,地跨江淮,水陆发达,人口流动密集,思想传播比较集中;紧挨的上海、南京在当时是两个最具开放的城市,上海是《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资本主义比较发达;南京是中国古都,是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国都,是中西文化思想交锋的主战场。特别是陈独秀的家乡安庆,文风昌盛,人文底蕴深厚,在近代作为安徽省府长达170余年,在安徽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回顾中国近代化历程,可以看到,安庆人姚莹、方熊飞很早就有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初步设想,太平天国运动在安庆对中国近代化具有推动作用,曾国藩在安庆关于中国近代化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创办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安庆教案、邓华熙的皖江变法在客观上推动了皖江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徐锡麟等人的安庆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加速封建王朝的灭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这些从一定意义上昭示了安庆较早启动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安庆深受欧美风雨的浸润,资本主义思想盛行,异域新文化与本土旧文化相互撞击,形成了极其强烈的文化革新意识,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陈独秀,决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非常强烈,迅速开启了启蒙思想,在安庆的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举起了。

二、一战期间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新文化运动持积极态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加上辛亥革命的促进和人民抵制洋货斗争的推动,使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民族资产阶级在大战中获得了历史上空前的发展,挣了很多钱,办了很多厂。因此,对运动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有着勇敢的一面,这是由于运动与他们的利益有一致的地方。他们不但要求保持和巩固在大战中所已经获得的果实,还要求进一步继续发展;不但要求在经济上求得发展,还要求在政治上取得地位。因此,可以说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运动,部分原因是由于一定的爱国热情和群众力量所驱使,更重要的是这一运动与他们本身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幻想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走西方资产阶级所曾经走过的道路,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也有所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北洋军阀加强封建军事专制并要恢复帝制,不可避免地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反对,于是,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正好顺势而为,擎旗推动,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历史证明,新文化运动是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其革命比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陈独秀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正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在当时,袁世凯复辟,思想界兴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而受到新思想影响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迅速壮大,反帝、尤其是反封建的情绪目益高涨,自然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出来,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社会阶级基础。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了廿传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新文化的先驱者主张以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取代封建专制主义的盲从、迷信和独断,“民主”和“科学”遂成为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两大旗帜。在《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就举起了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帜,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这里所陈述的 “六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并成为思想革新和文化运动的宣言。

“民主”就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同时强调个性解放。“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其目的都是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实践证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变革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民主与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前轮。

四、陈独秀思想的彻底解放、独具特色的个性和文化追求促成了他的不凡成就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陈独秀从青年时代就投身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很早意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一是因为辛亥革命对陈独秀刻骨铭心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败教训使陈独秀认识到,“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二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陈独秀曾经先后五次前往日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熏陶。

因此,他坚定地走上了反对封建糟粕,解放思想的道路,他认为开民智,首先自己要有智,于是边翻译边学习,边学习边教育,边救亡边启蒙,认为“没有革命的力量,就没有革命的成功”,重视广大民众的思想启蒙,办报办杂志,大力推动白话文运动,从思想文化上发动群众、启迪民智。

陈独秀本人敢说敢为,不怕牺牲,决心捐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他都积极响应、参与。一生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为人民幸福和国家民主化而奋斗,他是坚定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正是由于这种个性,他才能产生与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了彻底决裂的勇气,才能拥有“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的胆量。才能手握民主和科学两把利刃,刺穿中国几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织成的密网,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旷古未有。他依托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塑造海纳百川、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形成了开放、多元的文化品格。他独特的个性加上他的才华使他天然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培植了资本主义思想,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中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巩固自己的利益,而陈独秀所擎旗的“民主”与“科学”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加之陈独秀独具特色的个性和文化追求,使得他必然地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新文化运动的结束时间 篇八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鲁迅等,他们以“反传统、反孔教以及反文言”为口号的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那么新文化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这一活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当时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启发了广大民众,使得更过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就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在1915年开始之后,到前期就是,一共经历了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结束时间是在1919年。

在前期结束之后,很快国内就再次掀起了传播西方文化的高潮,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了。当然其后期的开始则依旧是在1919年,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刚加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可以是对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的全面反封,也就是说,因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上了没落之路。

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一共经历了多久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左右吧,所以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应该就是1923年,其结束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已经无法顺应是时代的潮流,因为在当时,以五四运动的开展为凭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的主流思想,而依旧在宣传资本主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就这样走向了终结。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篇九

(1)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表现

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对封建思想的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③推动科学进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对历史进步的推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新文化运动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