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800字9篇

时间:2023-04-28 08:21:32 | 来源:语文通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征文打过交道吧,征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长的结尾。怎么写征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800字》,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一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同年年底,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约一半)加上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失败,全军仅剩四百余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缴械投降。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二

先烈的事迹如一颗鲜红的流星,留下的鲜红星尾是先烈们的热血,随时光渐渐消失的是他们的躯体,不可磨灭的是他们划过星空,留下的伟大足迹。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高挂在五星红旗的最上方,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二十七万多名将士。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荒无人烟的草地,连绵起伏的雪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如此艰难困苦,在红军看来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细浪,泥丸。中国工农红军这个名字,是红色的足迹,印在中华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刻在我们的骨髓里。

长征的精神,华夏子孙的精神。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是一盏璀璨的灯,在我们的心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是我们人生的路灯,我们的人生跟着它的指引行走,它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耀眼的名字,两颗璀璨的星。中国的国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如今的冉冉国旗,绣着烈士的足迹。他们的足迹映着鲜血,鲜血映着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

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中执行潜伏任务时,被敌人的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刘胡兰自认党员被杀。江姐在狱中不放弃斗争。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跳崖。杨子荣智取威虎山。

烈士的足迹印在这一个个故事中。像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几个字,一句话,就雕刻出了最美丽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作者是坚强不屈的烈士,是伟大的革命精神。一个个的故事,凝聚着烈士们的鲜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交杂着革命先烈至死不渝的精神!

红色足迹,鲜艳的五星红旗是见证者。红色足迹,凝聚在一个个值得深思的故事里。红色足迹,刻在华夏子孙的灵魂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三

陪伴,是春日里那一阵花香,沁人心脾;是夏日里那一抹骄阳,炙热难忘;是秋日里那一片果园,收获满满;是冬日里那一杯热茶,温暖惬意。

窗外,秋雨绵绵,焜黄华叶随风而舞,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我坐在窗边的书桌上,思绪也随着秋风飘向了我手中的那本《地球的红飘带》。

初识《地球的红飘带》这本书,是源于我的班主任胡老师的推荐。当我拿着它,看着厚如砖头,既没有漫画书浮夸的插图,又没有故事书强烈的趣味诱惑时,我望而却步了。在老师的提示和妈妈的引导下,我开始了和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谁知一发而不可收,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让我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暗藏凶险的草地,那被大雪覆盖的险峻的雪山,历历在目。作家魏巍生动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红军那种无所畏惧的英勇,坚强不屈的精神。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部过程。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饥饿寒冷,疾病伤痛、缺医少药更是让人难以想象;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爬雪山,在大西北的极寒天气下,饥饿劳累,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在面对绵绵的雪山时,没有退缩。不断有干部战士摔下山崖,长眠于雪山之下,后继者却毫不退缩继续向前。那雪山上飘动的红旗,久久地留在我的心中。我不禁感叹,换成是我们还能够坚持吗?

这本书上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我们是生活在新世纪的孩子,夏天吹空调,冬天有暖气,吃穿住行都非几十年前可以相比,可还时常抱怨作业多,抱怨饭菜不好吃、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想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那些千千万万的英勇的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学习红军长征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刻苦学习,少年强则国强!

以前的我,是个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人,做作业也是喜欢先挑简单的做,难题就不愿意思考,吃饭也挑食。读完这本书后,在遇到自己想要退缩和放弃的事情时,长征精神犹如阴云密布的天空中那顽强的一束白光,击碎所有的阴霾。

成长的道路就是我们的一次长征,虽充满荆棘,但只要把长征精神刻在心里,她必将伴我奋勇向前!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四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造成了第五次"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

在长征途中,最艰辛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了。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掌管成千上万服装分发权的处长,却因为把衣服让给战友保暖而活活地冻死了。他是傻瓜吗?不,它才是真正的英雄,是舍己为人的楷模。在过草地时,老班长救活了三位小红军。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感人的例子很多,很多……正是因为红军战士们舍己为人,互相帮助,为祖国为人民。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学习生活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在新长征中,仍然需要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需要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的品质。

我们中学生的学习上,同样也需要长征知难而进的精神,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我们必须努力去克服,而不是欺软怕硬。想一想长征的那些老前辈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不好好地珍惜,又如何能对得起他们?自从知道长征精神80周年后,我开始发奋地努力,不再像以前一样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那次我正在做数学题,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奥数题,难就不说了,还剧复杂,算了几次结果都不一样,当时我就是很丧气,一下子吃瘪了,心想:这道题简直不是人做的,还是跳过吧!就这样,我放弃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当时已经被困难冲昏了头脑,什么长征不长征的精神全都忘了,殊不知红军在遇到困难时根本没有"跳过"的机会,只能亮剑,向困难发起挑战,最终还是胜利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由此可见长征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团结、互助的群体。回想当时的放弃,真不知道有多么的惭愧,红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自豪的。当义勇军进行曲结束时,我会昂头挺胸,自豪地看着国旗,因为长征精神,会在我的心中永存,永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五

“长征”的本义,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白,即“长远的征途”,但这仅仅不是这么简单的,它的身后还有许多真实的事迹,一种无法形容的事迹。长征,如一条25000里的河流,在河水中融入了千百万条革命先烈的灵魂;长征,又如一座永无终点的雪山,在那里长出了千百万朵红色的牡丹;长征,像似一轮血红的悬挂高空的红日,在和平的土地上永远展放着光芒。

听听,看看“翻雪山、过草地、飞渡泸定桥、湘江血战突重围、奇袭腊子口———这是说不断,讲不完,学不尽的品质,这是什么力量尽闯过了这么多的重重险阴呢?什么!”红军“这是一支不可消灭的军队,他们各个黑溜溜的,各个强壮无比,像是老财主家的长工,的确,他们各个家庭贫困,生活贫穷,正是这些艰苦的条件,使他各个走上了这条解放的道路,从而他们不可战胜。有这样一句谚语,“乌江天险吓死人”,可红军不怕,他们被蒋介石逼迫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英勇的走向了无险地带——乌江,过河没船是难事,在这样一难,难的条件下,上面又有蒋介石旅出去的奸细在迷惑藏族人民的情况下,条件更危险,坚难了,于是红军决定此事天藏族人民无关,不许动藏族人民一根汗毛,邪不能胜正,藏族人民彻底了解了红军,知道了自己上了国民党的诡计,于是来了个里迎外合彻底粉碎了这一骗局,红军顺利过了江,可是在这一战那些冤死的红色战士的鬼魂永远静默在了那乌江天险中。

无奈,无奈,人生也许就是无奈的变奏和组合,但只要有长征精神的存在,我们就得竭力发扬它,让人类永远记住它,学习它。但是现在的人们还有几个有意识到长征精神存在的呢?几乎很少。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发扬长征精神,学习内在的品质,它就像一本充满知识的书本一样,只要吸取了它全盘的精义,才能知道知识。

今天是长征胜利80周年,由于社会的日新月异,“长征”这个词语,也在发展变化,人们赋予它更多新的内涵,它已不仅仅是一词了,它变成了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它是被人们高度赞扬,全面发扬的具有双重时效的精神,我相信不久的未来,长征精神还会被人发扬,还是在展放光芒。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六

曾几何时,这里留下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流传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流传永恒的长征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雪覆盖的央金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了大半个世纪。按我们熟悉的某种说法“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言说、探究、拷问。

我想或许是源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温情!

漫漫长征路上,一个战士倒下了,千万人民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战士的躯体,却掩盖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先烈的生命,却夺不走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呢?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难以想象的。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地中、沼泽中一步步艰难的走过来,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长征路上播撒。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此时,我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远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就在前方!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红军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人民我们应该牢记于心,最近我看了《王二小》这部电影,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王二小少年英雄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王二小是一个放牛的孩子,他和我们一样拥有美好的童年,但他的命运却和我们截然不同。

随着“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道哪去了……”这首歌,电影开始了。二小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为八路军放哨。有一次,鬼子进山扫荡,王二小赶着牛群前去侦查情况。鬼子在山里迷了路,他们看到了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于是就问王二小,说:“小孩,知道卧虎沟怎么走吗?”王二小回答说:“知道。”鬼子说道:“你的,前面带路。”王二小说道:“我的妞还在山坡上呢。如果牛丢了,地主又要抽我鞭子了。”鬼子说:“牛大大的有,给皇军做事,没有人敢抽你鞭子。”王二小一边说:“好吧!”一边在心里想着:小鬼子有你们好看的。于是王二小领这鬼子在山里面转圈,小鬼子的队长起了疑心,拔出军刀威胁王二小,王二小心里很镇静,但他却装出一副非常害怕的样子说道:“你不相信,还让我给你带路。”最后王二小终于把柜子引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中了埋伏,便把英勇的王二小刺死在了大石头上。王二小就这样牺牲了,而那时王二小年仅十三岁。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王二小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也看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镇定自若,还看到了王二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不就是长征精神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感慨万千。我们生活在和平建设时期,拥有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是由无数条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成长着,或许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却不知道奉献,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老一辈的艰难生活,但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因此我们应该向王二小学习,严格的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认真的学习,做个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学生。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学习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让这些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八

一个国家,有一种精神最宝贵,那就是对历史的认识。把握与躬身力行……虽九死而不悔,历千难而不覆。

——题记

长征从1934年开始,2万多人长征,到1936年10月,历经2年的磨难,最终只有大约1000人顺利走完长征的路途,这是多么惨重的损失呀。如今的草地已没当年那么多沼泽;岷山已不是当年的那座岷山;泸定桥失去了当年的那种寒冷;金沙江已不像当年那样湍急。

想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吃树皮草根,体现的不正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吗?长征时,战士们能吃到一点儿的野菜、喝一滴汤都算是山珍海味了。而我们这些天之骄子吃肥肉说腻,喝汤说淡。而这些东西在红军眼里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却那么奢,这么挑。跟红军比起来,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死后为了不让队友伤心,又怕队友冷着,在死之前自己把自己的衣服叠好,然后用草把自己盖起来,把叠好的衣服放在身旁,这样,自己的衣服就可以帮别的战士保暖了。我们这些没体会过红军生活的宠儿,穿衣服穿一件扔一件,总是要穿好的,赶时髦,见了别人穿得比自己好马上要买新的,比吃穿。如果红军能得到乞丐穿的衣服都笑了。如今我们和红军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们穿得好,吃得好;红军吃树皮草根,穿破烂衣衫。每当想到这是,都有一丝愧疚在拨动我的心弦。

我还记得我学的一篇文章——《金色的鱼钩》:老班长钓得的鱼煮熟后,让战士们喝汤、吃鱼肉,自己却吃鱼骨头和鱼刺。就这些已经让我不禁流泪了。这体现的不正是老班长先人后已、团结友爱的融融真情吗?就拿生活中的来说吧,父母有好的也给我们,我们却不知把好吃的给父母,这是多大的罪过呀,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难道不应该有所回报吗?

红军的精神是伟大的,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确,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俱备的确实是红军那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那先人后已和团结友爱的融融真情。

如今,我也向红军精神进军。长征精神随我心动!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篇九

每当我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时,心里那种无比自豪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回首往事,最让我感叹的还是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长征。

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到如今,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了。红军在漫长的征程中,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抵挡敌人的进攻,他们在一波波的枪林弹雨中走完了漫漫征程。红军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了我国的科技发展,红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开学第一课》当中,主持人邀请到几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他们亲身经历了漫漫长征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当年的长征故事。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精神过草地、跃沼泽、翻山岭、爬雪山……,一步一血泪地完成了这历史的壮举。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被红军们称为“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通讯员,在被敌人包围时,吞吃密码本,悍不畏死地保护国家机密……不知死了多少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传承、去发扬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应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要把长征的精神当作学习的动力,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敢于翻越学习中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河,勇往直前,永登高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努力进取才能获得成功。你看,长征的路途虽然遥远、艰苦,但是红军不是顽强地坚持下来了吗?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份长征精神,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克服困难、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才能使祖国更加强盛,才能无愧于革命先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精神永垂不朽,长征事业永不止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800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