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优秀9篇

时间:2023-04-27 16:36:02 | 来源:语文通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一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资金运用出现了多方位,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以现金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依据,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经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出现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况且,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需要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管理理念国际化和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致使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失去了意义。同时,事业单位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由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三、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取消修购基金的计提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单位定期进行定资产大修理、设备购置的经费也应在年度单位预算中根据需要安排,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列入支出。至于对修购基金提取后什么时候用、用多少会计制度中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助长了修购费用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浪费行为。另外,从积累基金角度看,提取修购基金实际上是对年终积累进行分割,是在结转事业结余之前按指定其用途先分割列支一块出来,而事业基金本身就有调节年度预算收支平衡的作用,修购费用完全可以在年初预算安排出现缺门时动用事业基金进行弥补,没有必要计提并单列修购基金。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核算不当,需改变其核算方法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将收入结余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个却是计入单位收入,而对于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的核算,现行制度又规定得不清晰,如果也将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作为其他收入核算,这不仅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由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接受未限定用途的其他财物时,实质上是增加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方法,建议事业单位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

五、所得税帐务处理不妥,应调整其核算方法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情况下,把所得税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应该说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同样是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六、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增加现金流量报表

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其资产负债表提供事业单位一定时点财务状况,是静态财务信息,收入支出总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提供结余的构成,是动态信息,二者都不能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提供一定期间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财务信息,表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过程中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说明了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变动原因,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的补充和说明。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可以评价事业单位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效地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二

摘要:各事业单位在我国不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活动也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财务核算需要得到合理规范。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传统的核算工作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因而,事业单位还应尽快采取有效对策,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实现健康发展。本文就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

随着我国财务管理手段、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的会计制度也随之完善,新会计制度出台并得以实施。事业单位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其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社会性,因而,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我国事业单位也应有针对性的对当前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充分发挥新会计制度在财务核算上的积极作用,实现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变化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范围拓展

原本的会计制度下,在公共财政管理方面,对行业类型及经济类别过分强调[1]。会计制度仅仅适用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这不仅限制了财务管理信息的收集,同时也造成了行业壁垒。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则实现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企事业单位统一遵循新会计制度,消除了会计信息壁垒,事业单位的基本的建设投资核算也纳入其中,解决了原本二者分别核算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得到细化

新会计制度实施下,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被细化成五大部分。与原本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转变了过于强调预算资金的情况,为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制度支持,使财务核算的内容得到了丰富。事业单位能够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应用,充分的反映出自身实际财务情况,有助于提高财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资产和收支的具体化要素,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分类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财务核算效率。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进行了优化,在原本基础上,增加了累计折旧项目,将固定资产标准提升至一千元,根据折旧率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在这一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及磨损程度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工作人员再结合损耗程度等进行核算,便能够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直观的反映,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增强。同时,新会计制度中,也从固定资产折旧中,将非流动资产进行分离,避免将其计入到支出中。

二、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明细科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级会计科目下,明细科目设置不合理的情况,通常设置的层级过多,且难以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在政府补助等方面,也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导致新会计制度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上,未能遵循《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导致明细账目缺乏明确性,财务管理十分混乱。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

新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新会计制度实施下,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得以优化,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置多个账户,实现对资产的科学分类和盘查清算。然而在这一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事业单位库存货物划分与当前新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其次,事业单位大型资产处理缺乏规范性,存在划分不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给财务核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法不科学

新会计制度实施下,要求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核算方法。但是在实际落实中,仍有部分事业单位采用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将事业单位所有收入,都纳入收入范围中。然而其中有很多收入项目,并不能真正增加事业单位净利润,只能够在表面的数字上得以呈现。因而,这种计量、核算方式并不科学,需要事业单位尽快予以更新。

(四)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当

-虎知道§www.huzhidao.com

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虽然其十分符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展需求,但是在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应用新会计制度时,仍然会存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当的问题。第一,在账户与报表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人员未能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充分明确,导致其在处理账户与报表的衔接上,存在众多的疑惑,难以良好处理。第二,在会计信息处理上,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审核与对比环节,缺乏横向与纵向对比,一些财务管理人员难以确保全面的财务核算,涉及范围较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出企业实际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三、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对策

(一)合理设置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明细科目

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上,应确保各个层级设置合理。第一,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财政补助及支出,对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进行设置,确保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相匹配。第二,财务部门应对原本的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进行简化,并监督明细科目架构的设置[3]。从而便于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良好审核,确保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优化

为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与新会计制度相符,事业单位还应尽快实现资产管理制度的优化。首先,应要求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进行明确的划分,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对非固定资产进行存货处理。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单位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新会计制度实施下存在的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再者,应将原本的旧会计信息,融入到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中,对各项财产进行科学核算。最后,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应运用与新会计制度实施相符的先进技术和信息化设备,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确保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更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应尽快采用与新会计制度相符的核算方法。针对以往收入确认、计量、成本核算方式予以转变,采取差额计入收入法[4]。这种收入计入法,主要是对企业净收入进行计算,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净利润,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同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多,工作范围较广,因而,应实现网络结算、差额结算等核算方法的结合运用,充分发挥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势[5]。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注重资产清查工作,严格遵循新会计制度,科学开展计提折旧和摊销工作,从而确保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处理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当,实际上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新会计制度了解深度不足。因而,事业单位还应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学习,转变其传统的财务核算观念。同时,设置实践训练,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方法进行熟悉。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交流的机会,促使其财务核算水平的提升。

四、结论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对此,事业单位还应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对策,实现核算明细科目的科学设置,推进资产管理制度化,采取新会计核算手段,并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良好衔接,从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安英。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xx,4(4):93-94.

[2]李超毅。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xx,12(12):23-24.

[3]齐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8(15):100-108.

[4]蒋鸿婷。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4):65-66.

[5]张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问题研究——学习新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交通财会,20xx,10(10):72-78.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三

摘要: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改革,这样才能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然后提出了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旨在说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对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事业单位紧随其后,寻找长久的发展之路。为了使事业单位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准需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旨在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1、会计核算目标不准确

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会计制度包含的会计核算内容较多,但目标不准确,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与整体保持协调统一。与基建项目核算相比,事业单位的一般核算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单纯通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当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真实反映出目前事业单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2、会计核算体制不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制并不科学。因为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收付实现制体现的,那么收付时间就成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将其作为规定所属的时间,就会使得所有的收入和费用都会被算在本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这就不能很好体现收支情况、预算情况和负债情况。由于业务的性质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分,这势必会产生成本计算和费用使用计算不明等问题,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

3、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不能体现实际价值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才能反映出实际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算,而是依照收入的比例或者以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获取资金。或者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没有仔细审查,这样就无法判断固定资产的损耗究竟如何,也就无法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4、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样会计报表的作用就失去了意义,无法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尤其是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丧失,使得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时常出现问题,事业单位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和投资等活动。资产负债表的制定虽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时常会出现会计的时间和理念混淆的问题。

二、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1、将事业单位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进行整合

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收入”和“支出”进行计算,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将二者合并,这样就可以在兼顾建设单位的同时,有效处理预算和决算的问题。在资产负债表中添加“专项基本建设结余”项目,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反映出基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增加“在建工程”和“基建拨款”项目,等到工程竣工后再将“在建工程”并入到“固定资产”项目里。

2、运用权责发生制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为了实现会计制度的改革,需要融合权责发生制,这样就可以对业务进行整体核算,实现预算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在财务报告之中还可以体现预算报告的内容。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讲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不过却可以充分反映出资金的实际情况。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伴随中国的会计体系不断完善而进行的,基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权责发生制,还要坚持将其作为核算的基本准则,逐渐加大使用力度,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会计工作情况。

3、解决固定资产问题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在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之上结合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体现。在国库集中支付的状态下,根据价款状况和资产存款等项目,使用计提折旧基金时,要侧重体现“累计折旧”,这样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一些原有的项目要适当进行删减和相应的完善。

4、完善会计报表系统

第一,改革会计报表体系,建立资产负债表,将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核算,使财务信息更加明确,一目了然。只有明确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才能够通过合理的体系展示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第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的信息量有限,所以,需要找到更加明确的会计信息。了解现金流量,明确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找到其与会计主体的利益关系,就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明确化。第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实现会计报表系统的改革。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实在必行,这样才能够使事业单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不断来袭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人员要注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协助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蕾。关于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xx(3)。

[2]赵冉。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xx(36)。

[3]白鹤。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xx(14)。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四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变革。原有会计制度上的会计基础、要素确认、科目应用及报告披露等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新的会计制度。这使得会计制度更完善、更规范化,同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会计核算能力及财务管理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本文中,对如何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给出分析及建议,以形成更系统的会计制度。

【关键词】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建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xx年初施行,施行效果有好有坏。我们只能客观的分析制度施行以来获得的成果及不足之处,对制度的不妥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扬长避短,已完善事业单位的新会计制度。

一、“存货”科目的设置问题与解决方案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活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产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代销商品等。在新制度中,事业单位在施行的业务项目或开展其他活动中,将耗用的材料或物料、包装物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确认的工具、设备、商品、动植物都计入“存货”中进行计算。这不仅增加了“存货”的数量和种类,同时使得“存货”计算变得琐碎复杂,给核算增加了难度。这种问题的特点是不难解决,但在与繁琐和混乱,更不可推积,一旦推积,将会因为账目的不清而出现鱼龙混杂、偷梁换柱的现象,造成经济的损失。例如,某事业单位中,在非独立核算的的生产经营业务中,其“存货”定义中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作为“存货”账户中的二级科目建账核算,但还在二级科目下进行分支,根据产品的种类,材料的性质、性能上进行划分进行三级及以上的核算,这将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却出现的多次解决,解决方案不同,工作人员之间出现协调问题,扰乱业务的正常运作,导致账务的处理不善出现核算失误、错漏等问题。再者,新制度是规定随买随用的存货不需要计入“存货”之中。然而事业单位可能是偷工减料,对制度进行有意的误解,在不需要计入“存货”中的与必须计入“存货”中进行偷懒,造成必须计入“存货”中的并没有真正的计入,而是记为直接支出账目。在工作上的直接偷懒,将导致账目的根源出现问题。基层的工作人员加大支出项目,这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致命性的损伤,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支出的核算与分析,更是导致预算上的失误,监控与管理制度大大降低。针对以上问题,根源是层次的处理不善及人员的监管力度不足。对于第一种情况,应将新制度“存货”科目下各二级科目作为总账科目,设置“原材料”“半成品”等为一级材料。同时兼顾“存货”作为报表进行严格审核,将随买随用的存货直接以支出的形式进行管理。事业单位的高管对会计人员加大监管力度,对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其业务操作,制定严格赏罚分明的制度,杜绝会计人员的偷工减料,提高核算的能力,在业务上减少错误的产生。

二、非流动投资资产项目核算问题与解决方案

非流动资产是指不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持有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工程物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在新制度中,事业单位针对以上的非流动资产设置相应的核算科目,目的在于清楚的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进行明确核算,这有利于和流动资产进行明确划分,对于资产的预算,项目的投入,工程的建设有良好的保障,大大提高了资金的投资使用率。新制度对于非流动资产的核算问题中,采取了各类资产与相应资产作为对应账户处理的核算方法。简单的说,事业单位中有多种业务需要处理,很多的工程种类,有自建的、正在改建的工程、扩大建设的工程且正在实行的工程等等,以上工程在进行结转时,账户做如下处理:借即事业支出:固定资产;贷即银行存款:非流动资产基金—即固定资产。这就表示事业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固定资产的增加即为固定资产占用基金的增加;反之,若是: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在建工程,则表明事业单位进行的工程业务中,在建工程减少,那么在建工程占用基金减少。这可以看出,事业单位非常注重资产与基金的问题。其原因分析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非流动资产基金中规定了两个要点:1、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2、本科目应当设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虽非常注重各类资产与其对应的资产基金相对应的关系,清晰明确了各类资金的来源渠道及其与之相关的使用情况,但总会顾此失彼,忽略了资金的变换关系,各类非流动资金有明确的来源,却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工程的需要而不断变换。对于这种漏洞,事业单位可做如下处理:1、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增的会计科目之一。同非流动资产相类似,科目核算管理和反应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及相关的财务情况,但是应增加追踪管理。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明确资金的来源的同时,还需注重追踪资金的变换,明确资金的使用流程。这不仅使得资金的使用透明化,更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其有帮助的。2、在会计的账目核算中明确实物的流通与相应使用资金的情况,如在建工程完成施工且交付使用之后,就及时变更为固定资产,相应的在建工程的占用基金也立即转变为固定资产的占用基金,这就间接完成了资产就是资产,净资产即净资产,明确了资产的类别,使账目的处理更为清晰。账目处理就可变更为: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相应的,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可尝试此种方法,并以此为例,在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时,或以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时使用。这不仅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更是提高了经济效益。简单的例子分析为,某事业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拥有的著作权进行长期投资,且该著作权原价值为15万元,但已摊销了2万元。故此,该事业单位的账务处理应为:借:长期投资13万,累计摊销是2万元;无形资产—著作权是15万。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13万;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13万。如此,账目的核算就清晰明了,逐渐形成一种规模,增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支出类科目的核算问题及解决方案

新制度中,在应收票据贴信息、期末外币账户汇总损益以及应付票据手续费这三项核算账目中,规定的是采用“经营支出”或“事业支出”进行账目的核算。但是,此举方案与新准则、新制度中规定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分别界定为事业活动和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支出(或费用)产生了冲突。在事业单位中,贴现息、汇总损益、银行手续费属于占用资金而产生的费用支出,但却不是业务的经营活动,事业的活动中的产物。这就要求这三项的账目核算应该计入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以外的支出项目,而不是计入经营支出或事业支出,明确的支出科目的划分,进行明确的核算。改革后的方案明确为:应收票据贴现是,借:银行存款,经营支出(贴现息);贷:应收票据,而是借:银行存款,其他支出—利息支出(贴现息);贷:应收票据;期末核算汇兑损益时(以“银行存款”外币账户调整进行分析),改革变通后是采取汇总损失:借:其他支出—汇兑损失;贷:银行贷款,汇兑收益则为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收入—汇兑收益;在支付应付票据手续费时,变革借:经营支出(或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而是借:其他支出—手续费;贷:银行贷款。采取变革后的方案,上述三项支出核算问题可得到详细的处理方案,减少冲突,避免事件的麻烦处理,会计人员的核算变得简单明了,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是核算精益求精。这也是在考验会计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刺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由市场的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政府只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不再是之前的大力干预,这是在扼杀市场的生命力,过多的干预反而使市场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事业单位中,同样需要变革,有变革才有发展。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变化,同时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事业单位应该在制度的进行中,及时作出总结,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并针对弊端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昧的生搬硬套。同时,培训合格的财务人员,减少在账目中出现的错误,提高账目核算的正确率,也是为资金的预算,项目的产出投出做好明确的规划,结合市场的走向,国家的方针政策,规避风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财政改革。

【参考文献】

[1]崔伟.基于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xx(13)

[2]黄绍军.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准则若干问题[J].财会通讯,20xx(09)

[3]赵丽娟.基于权债发生制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xx(1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五

引言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xx年1月1日起执行。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的收支,从而保证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的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种划分使事业单位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技术,重视预算管理的效果,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会计工作仅仅是进行计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筹备和分配资金,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资金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分别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只是一种“虚提”,即没有列入实际的支出中。这种核算方式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预算口径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了解到自身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和内部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为预算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3、会计要素发生了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余三部分,即三种会计要素。资金来源也就是收入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吸收资金和专项资金这三类;资金运用是事业单位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资金结余是指现存货币和资产的结存情况。这些会计要素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符合收付记账法的要求,而收付记账法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了改善,将会计要素划分的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4、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改进,参考国际惯例,增加扩展了会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改善了财务报表的项目和结构。改进后,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反映收支情况和结余状况,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更加科学。而科学的财务报表又能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信息,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会计核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着预算编制的好坏。新会计制度强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了会计核算项目,使具体的核算项目更加清晰、准确。第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入账有了依据,折旧和摊销也进行了相关规定。第二,重新界定了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细化了收入项目,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区分了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前者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后者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营收情况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2、预算执行更加具有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更加健全,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会计核算更加细分、准确,据此制定的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在执行预算时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3、预算监督更加强化

预算管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执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而预算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算监督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促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4、预算评价更加有效

预算评价是对预算执行好坏的评判,新会计制度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明确,这就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评价的意识,并且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中,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新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结构,最终提高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还处于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很多事业单位的业务还没有非常成熟,处于过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些调整,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难以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落实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外部盈利压力较小甚至为零,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外,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时间较为长久,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形成了一些惯例,财务管理时只是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从旧会计制度中转变过来,仍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

3、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配套体系,特别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约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少相应的预算评价机制,预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落实。加强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凸显监督机制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增强事业单位预算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能力。事业单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除了运用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适当地引入管理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使预算工作变得灵活有趣,最大化的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为保障,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入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预算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

3、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事业单位应该将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掌握单位内部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资产数量和金额等信息,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发挥自身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及自身预算管理章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章程,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转让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我国事业单位要想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还需要从各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六

1、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虽未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但有维护费拨款、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和在建工程的停、缓建单位。

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在符合本制度统一要求的原则下,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本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并报财政部备案。国务院主管部门根据本制度,对其直属建设单位所作的补充规定,也应报财政部备案。

3、建设单位应根据本制度规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补充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本制度规定的总帐科目,建设单位在不违反概(预)算和财务制度等规定,不影响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增加、减少和合并,

对明细科目的设置,除本制度已有规定外,建设单位在不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核算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规定。

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查阅帐目,实行会计电算化。各建设单位不要随意改变或打乱重编。在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

建设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时,应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能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4、建设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建设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由建设单位自行规定。

基层建设单位会计报表报送时间,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自行规定。

财务会计报表的填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

向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表应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注明:建设单位名称、地址、报表所属年度、月份、送出日期等。并由单位领导、总会计师(或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

5、建设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应报送当地财税机关、开户银行和主管部门。其他需要报送的单位,由各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规定。

同时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预算拨款的建设单位,应按项目隶属关系将会计报表主送上级主管部门,并同时抄送拨出款项的其它部门。

国内合资建设的基建项目,应按项目隶属关系将会计报表主送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抄送拨出款项的其他部分。各部门、各地区在汇编会计报表时,应分别汇总各自投资部分,所投资金完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和各项投资支出以及各种结余资金,均按投资比例计算确定。中央主管部门对地方项目的补助性投资,划转预算的,由地方项目统一编报会计报表;不划转预算的,仍应由中央主管部门编报会计报表。

6、本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负责解释,需要变更时,由财政部修订。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难以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新《制度》的颁布正是针对原有《制度》缺陷的改进,本文从新旧《制度》的差异入手,并分析因内容改变所带来的相关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变化 影响

一、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设置勾稽关系明晰的会计科目,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1997年财政部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旧版《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20xx年的《征求稿》均曾对规范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xx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原有《制度》的缺陷日益突显,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趋势、财税改革体系已初步完善、多日趋复杂的会计核算和元化的财务信息需求,对《制度》提出更高的需求,基于上述背景,财政部于20xx年颁布新《制度》在会计原则、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适应事业单位现状的改变。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变化

(一)适用范围比较

企业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国家分支机构。两者虽然目标差异,但两者的功能互补促进了市场资源合理配置。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为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和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已开始逐步分类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同时,许多事业单位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获取非财政拨款资金,建立附属企业成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因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可能面临多元投资主体、会计业务日渐复杂等实际情况,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界限日趋模糊。因此,划定适用范围显示出财政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宏观把握。1997年旧《制度》总则中第二条明确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20xx年新《制度》总则中第二条修订为该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由对比可见,新《制度》规定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其范围相对于旧《制度》规定的我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扩大,涵盖非国有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分支机构,清晰的划定事业单位界限,有利于统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比较口径。

(二)会计处理比较

1、资产业务的核算变化

事业单位资产业务会计核算变化涉及货币资金业务、应收及预付款业务、存货业务、固定资产业务等业务,以固定资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为例,

(1)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会计核算变化。新《制度》执行前,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是按照初始购入金额入账和列示,从未进行过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其期间损耗未曾体现,不符合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所拥有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

(2)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核算变化。新增“累计摊销”科目用于核算无形资产摊销额,其目的与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同,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xx)36 号)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负债业务的会计核算

负债业务事业单位相对较少,主要是对科目的改进,包括

(1)基于对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考虑,将旧《制度》用于核算借款的“借入款项”拆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科目核算。同时,对长期借款利息处理进行修订。

(2)明确财政收支线路,将旧《制度》的隶属于负债项目的“应缴预算款”科目改为“应缴国库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应缴税费外,按国家政策与规定应缴入国库的款项。

由上述科目及要求的改变可知,新《制度》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更加明晰化。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比较

保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是合理的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在旧《制度》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在新《制度》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明晰性、可理解性。新《制度》删去“收付实现制原则”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原则和核算原则的概念差异,删去“历史成本原则”更体现出对国有资产市场价值的真实反映。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删去“专款专用原则”财政拨款是针对特定项目的投入,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的显现,如何用好资金关乎社会发展,因此,必要的原则规定和配套的科目设立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影响

(一)对会计制度体系的影响。新《制度》在固定资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的理论突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余和结转细致的划分和设计,以及进一步规范非财政补助结余和结转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引导事业单位逐步与20xx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接轨,共同构建具有统一、可比口径的会计制度体系。

(二)对事业单位价值的影响。新《制度》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废除“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出对国有资产市场价值的真实反映,激励事业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努力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同时,这也对事业单位和相关的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对资产计量模式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均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难以反映真实会计信息的问题,自20xx年起,部分事业单位可以选择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避免财务信息的失真,可见权责发生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趋势。

四、结语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事业单位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其从事财务人员必然面临未曾接触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工作的难度和财务管理风险不断增加,新《制度》的出台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政府宏观调整。同时,也体现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正在与企业会计处理接轨,实现社会财务信息的统一比较口径。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 篇八

目前,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的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导致传统的会计制度难以适应会计核算体制的发展趋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将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当作工作的首要目标,力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取得更大地突破,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效的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没有将财务信息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难度,对日后的工作开展及预算编制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有效地规范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理论的全面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都缺乏对会计制度的完善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会计理论性较差,相关的权责发生制较不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全面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从会计理论体系的全面性进行深入探究,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二、目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的缺陷

目前,事业单位在相关的会计控制过程中,会计核算的缺陷表现得最为明显。但随着全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原则不断浮现出各种问题。因此,与以往的会计制度相比,改革后变化的内容较多,导致会计制度的改革没有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导致会计核算的规定与目标不够明确,事业单位在实际的会计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对新的会计制度没有做到足够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度不高,导致会计核算容易出现问题。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位内部的资产及会计信息公示制度不断的实行,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务必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进而保证会计报表体系的完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做得都不好,对于会计报表的完善程度需要不断地提升,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存在会计信息存在不完整性,账务显示不够明确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主要就是因为单位内部没有有效的管理模式所导致,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导致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的现象,相关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不高,导致会计体系的完善性仍然需要不断提高。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改进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的。缺陷

事业单位进行全新的会计改革,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遵循基本的会计准则,逐步改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的缺陷。首先,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从对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与经营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对于经济信息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保障。事业单位要有效地根据市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逐步完善相关的会计改革框架,对基本原则及概念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完善会计制度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意识到会计目标及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全新的会计改革制度为基本,进一步完善会计原则,保证单位的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

在事业单位内部要想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就要对相关的会计体系建设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其他单位做的优秀的部分,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利用财务报表,对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与运营情况进行展现,不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总结,更可以作为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满足新的会计制度改革的现象,事业单位内部应当构建有效的财务报告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财务报表体系的重要作用,不但能够改善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还能够对社会效益的内容进行展现,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负债表。因此,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实现会计制度改革,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想发挥有效的管控作用,就务必要从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入手,事业单位要本着发扬单位的特点为基础目标,在遵循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财务会计机构,不但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将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化,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在对财务部门员工的职责分配过程中,要保证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互相监督,保证会计工作流程的透明、科学性,加强监督工作,对于违反会计制度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严惩,将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有效地避免风险的发生,不但能够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还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新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会计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对于会计相关的工作有着特殊的优势,由于各个行业都逐渐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事业单位也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但能够保证将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源实行最合理的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推进会计制度的改革。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能够保证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充分地掌握相关的数据信息,对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事业单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财务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存档,进一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减少因人为核算造成的失误,从根本上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而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会计制度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都存在许多问题,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当改变以往的会计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逐步将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将会计制度改革的工作当成首要目标,加大控制力度与监督力度,有效地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通过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会计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九

摘要:从近几年看来,随着计划经济由市场经济逐步替代后,市场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而带动了事业单位财会及其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新旧会计制度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的具体影响,经过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为今后提高财务办事提高效率,方便人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具体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办事效率及工作质量。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影响

1、引言

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大量财政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入,所以对财务会计管理员的业务水平、预算管理预案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传统的、陈旧的会计制度就无法在现在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新会计制度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再次调整,编制、人员分配情况、财务管理系统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的各项财会工作是事业单位中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通过对实际的预算经济业务进行结果分析、记录、校正、反应、监督等各种可取的手段完善整个财会管理系统。这些项目都是财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事业单位的安全、经济效益、相关秘密等社会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2、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会计人员观念及综合素质不高。会计人员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的财会工作模式。由于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还处于陈旧的财会工作模式下,对于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熟悉。明显表现出业务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等不足之处。

2.2会计人员抵触新会计制度,不愿意亲历执行新会计制度。由于许多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分配从在问题,大部分处于具有陈旧观念的老一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导致对新财务制度的执行力不强。由于企业与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企业追求利益第一,所以对财务管理较事业单位严格,。因此,企业财务选用的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综合素质较高,对新财务制度吸收、消化快等优点。但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材料的审核不严,财务数据报表经常出错,甚至出现篡改数据等不良行为。随着新的财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实施,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改观,主要原因是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对财务事项、管理的理解力以及执行力不够。这些问题导致新的财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各式各样的违纪行为并没有得到治理,这些措施对提高办事效率没有实质的作用。

2.3财务人员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财务工作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臃肿性,导致目标的实现很难,特别是要想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很困难。因此,成果、固定资产状况、资金拥有着等方面都重视不够,导致积累好多实质性问题没有分析、总结、解决,进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3、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事业单位应用新会计制度后,对财会工作的主要影响为以下几点:第一,体系的变化。虽然事业单位应用了新的会计制度,但是事业单位没有深层认识的对社会主体的影响。财务人员仅仅认为财务活动是本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预算活动与资金流向,这就在经济管理内部造成了不够重视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财会人员在记账或者报销时候对资金去向多多关注,灵活应用各种财务管理系统。第二,核算程序的变化。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会核算程序也发生新的、重大的变化。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程序变化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开始核算开始时要先进行会计凭证,紧随其后的为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该事业单位自从应用该程序核算财会后发现,核算的工作准确性提高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财会工作的稳定快速发展趋势。第三,会计要素的变化。会计要素主要指资金来源、应用和结存,通过应用新的财会制度后,会计要素主要是指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五种。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指各类可动与不可动资产、国家或者其他出资筹建的建筑物以及设备等,事业单位消耗的资金为支出。因此,新会计制度解决了旧的制度留下来的问题,进而对它的要素进行了更加明确、全面的界定。通过界定和明确有助于提高对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质量的与国际的接轨的必要性,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及办事效率的不断提高。

4结论

新的会计制度的正确实施,给我们全国事业单位带了重大的改变,也影响了整个财务工作活动。本文分析了财会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主体变化、核算程序的变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为后续财会工作奠定了基础,避免在今后财会工作中出现同样的错误。总之,20xx年1月1日新的财会制度正式实施,各单位抓住这次机遇,认真学习财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做好准备,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财会工作者。为今后新的变化、新的需求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19-2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