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优秀8篇)

时间:2023-04-20 16:46:33 | 来源:语文通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虎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篇一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

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

”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

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篇二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虎知道★www.huzhidao.com)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不能一上课,便让学生死记硬背乘法表,教师可以引入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引入乘法口诀的学习。例如,“假设小红帽一个月看望她外婆四次,小红帽三个月过后,一共看了她外婆多少次?”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状态,吸收相关数学知识。再例如,在进行数学除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比如,小明是个胖子,他现在的体重是150斤,如果他一个月减肥10斤,他想成功减肥到100斤的话,需要几个月?学生通过减法和除法运算,很快可以得出,小红需要5个月便可以减肥成功。教师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实施有效提问,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鲜绿的草地上,老虎,狮子,河马,牛这四种动物,分别骑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这四类车轮在草地上等待着,比赛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哪只动物跑的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看着,只见笨重的河马骑着车一路遥遥领先,而其他动物无论怎么卖力,始终落在了后面。画面上河马最先跑到终点,而且河马露出的微笑也让学生们感到了有趣。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为什么河马是最快的?这说明了什么?而别的动物为什么被颠的摇摇晃晃,河马却骑得又快又稳呢?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通过思考,学生也对“圆”有了认识,掌握了圆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有效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较难把握的,倘若教师在讲台上等着学生完成合作,既不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浪费了教学时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反馈:由于许多课堂教学资源,都是动态生成的,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动态教学资源生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合作的时候,会自然的流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注重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数学知识的操作:例如,在余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3根火柴棒,每3根分为一组,问学生可以分为几组?还剩下几根?教师还可以让小组组长为每个成员发一张圆圈图,图上是数量不同的小圆圈,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并讨论发现了什么。通过具体操作,学生明白了在进行余数除法运算时,余数都比除数要小。通过相关操作,学生了解了余数除法的运算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初入接触数学的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篇三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

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简单的统计》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统计一种生活现象,如家庭使用电脑的品牌种类或者家庭收入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各种统计图,并分析各种统计图的优劣,阐述自己得到的启发。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思考并分享观点,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动态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篇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篇五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参考文献: 篇六

[1]廖志明。

试论新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

[2]沈艺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

作业互批,快速进步 篇七

小学生总是不愿意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是在寻找别人的错误方面有着很高的兴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作业互批,学生做完作业之后不用交给老师,交给同桌或者是同一小组的人,大家互相批改对方的作业,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一直都处于被动的状态,现在能让他们主动来发现别人的错误会让他们觉得数学的学习趣味倍增,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工作是让学生为了感觉到学习数学有趣,但是实质上学生发现别人的错误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错误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不像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发现了别人的错误之后会在暗地里反思自己,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错误,这样无形中就让他们快速地进步了,这个方法一石三鸟,既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反省自己,快速进步,意义十分重大。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方法有很多,如果教师真的有心,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四年级的学生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难以管教,他们有更强的学习自主性,所以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爱上学习数学和数学成绩提高一定能实现,以上提到的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篇八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个一线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反思当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汲取新时代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现代小学是的生活实际与认知经验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文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教学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有效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也要从长远考虑,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展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实现真正的人本教育。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纯粹的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等负面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喜好,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会高涨。教师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所创建的教学情境的目的必须清晰明确;第二,情境必须符合小学的特点;第三,教学情境必须与时俱进。盲目的情境创设只会浪费学生的精力,降低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灵活设置情境,教学的问题明确清晰,教学节奏有条不紊,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此外,时代在进步,教育在进步,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喜好、生活经验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情境。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播放《创造101》的表演片段以及选票结果,为学生分析了前十名成员得票数,从百分数的角度来分析了这十名成员的受欢迎度。这一节目是当下备受追捧的综艺节目,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该节目鼓励学生为了梦想勇敢拼搏。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将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生活是我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的知识时,数学教师不要只是围绕教材内容教学,学生难以迅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思考为什么三角形会用到这些环境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开始积极讨论起来,有的回答:“晾衣架时三角形的、自行车的稳固构造、农村的房梁、起重机的三角形吊臂……”教师又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会采取三角形的构造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因为三角形更加稳固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步

21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多鼓励、赞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自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和合作学习的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尤其要重视预习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安排预习的计划和目标,通过预习来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等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用拍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展开工作安排,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最后进行活动的整理和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团队献言献策,还有的学生会回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总之,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4、结语

导致教学有效性低的因素较多如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未能与时俱进、忽视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展开教学等等。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学要正视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个突破,从中总结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从容。小学生数学策略性知识形成过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刘彦军。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6):27-28.

[3]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2015(15):19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8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