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时间:2023-04-08 16:37:51 | 来源:语文通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虎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望岳》这首诗,朗读、背诵这首诗词。

2.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三、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2.分组学习,学生合作探究。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评析诗句。

4.背诵指导。

四、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课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案 篇六

《望岳》教案

课 题

望 岳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望岳》教案 篇七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1、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教学环节的设置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既体现出学习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每一处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既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设计一板多能,既彰显了诗歌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色,又有助于诵读诗歌任务的顺利完成。总之,其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层次性和整体性的高度融合。

2、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立足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学生以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此外,在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奋斗目标。当然,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笔者对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贯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再如,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地完成,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学生讨论回答。没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②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用的时间多,课堂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有虎头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学内容量太大。可以考虑安排两课时,加入“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完全自学下一篇古诗”的部分内容,这样会更合理些。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