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2023-04-05 16:39:53 | 来源:语文通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初中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 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学生在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所以,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等);

2、 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1、 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2、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知道,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

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佳状态。

六、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二部分,定义,法则和定理的说明;第三部分,通过例题巩固应用。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 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同学们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限于八年级同学们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引导同学们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同学们已具备一定的 分析,归纳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但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三、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们,教师鼓励同学们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 激问设疑

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同学们兴趣,启迪同学们思维,激发同学们创新热情和和情感体验。是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其次,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1、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让同学们欣赏传说故事:相传2500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同学们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过对地板图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探究,让同学们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这种研究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利用学具去尝试解决,力求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尽量学习更多的方法。

这里首先引导同学们观察图1、图2、图3,让同学们计算每个图中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注意:同学们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各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探究S1、S2、S3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发现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同学们主动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同学们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路,让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同学们参与探索。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同学们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导同学们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3、自己动手,拼出弦图

让同学们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小组活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但有一个前提是所拼出的图形必须能够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此时已经是把课堂全部还给了同学们,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驰骋,提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开阔,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们到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宝藏,同学们们拼得很好,并且都给出了正确的证明,在黑板上尽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同学们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同学们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同学们归纳得到命题,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合作交流,讲述论证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同学们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我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同学们的大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给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同学们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同时我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同学们探究方法接受同学们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同学们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同学们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同学们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同学们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同学们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同学们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四组习题。

(1) 体会新知,初步运用(2)对应难点,巩固所学;(3)考查重点,深化新知;(4)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最后、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同学们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同学们的理念。

五、板书设计

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同学们的符号意识。

六、学习评价

本课意在创设和谐的乐学气氛,始终面向全体同学们,"以同学们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留下最大化的思维空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回归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式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操,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同学们去理解和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尝试,得出正确结论。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三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主要研究两类问题:

1、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履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这节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的授课内容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选自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提高版)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是向量的重要内容,它使向量的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更加方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向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我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以前教师讲解得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得出向量线性运算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和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相应坐标的结论,直接切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记忆和理解。

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和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相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

能准确表述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运算法则;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掌握用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实现几何与代数的完全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通过例题及练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进行‘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借助于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

共分为六个环节,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复习提问约4分钟,导入新课约6分钟,创设问题约30分钟,小结约3分钟,布置作业约2分钟。

(一)复习提问

(1)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定义是什么?

(2)若o为原点,则点A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如果两个向量相等,那么这两个向量的坐标需满足什么条件?

课堂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复习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获得适当的知识积累。

(二)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 已知a=a1e1+a2e2,b=b1e1+b2e2,(e1、e2为直角坐标系的基底)

1、则a,b的坐标为……。

2、求a+b,a—b,λa。

3、求a+b,a—b,λa的坐标。

问题2已知A=(x1,y1),B=(x2,y2)。

1、则,的坐标分别为……。

2、化简。

3、求的坐标。

这两个问题由师生共同练习完成。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也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顺序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容易激发学生发现向量直角坐标运算规律的强烈欲望。

(三)创设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次:先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由问题1、2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由问题1我们得到结论1:

a+b=(a1+b1,a2+b2),

a—b=(a1—b1,a2—b2),

λa=(λa1,λa2)。

用语言叙述为:

两个向量的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

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由问题2我们得到结论2:

=(x2—x1,y2—y1)。

用语言叙述为: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

这两个结论是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规律,为本节的知识点。为加深认识,我又安排了练习1。

练习1(口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已知向量a=(—2,4),b=(5,2),

则:①2a=(—4,4),2b=(5,4)。②2a=(—4,8)。

(2)已知A(2,1),B(3,8),则=(—1,—7)。

①让学生注意数乘向量的坐标等于数乘向量相应坐标的积。

②提醒学生区分点的坐标和向量坐标,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上述(2)小题让学生明确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向量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相应坐标,而不等于始点坐标减去终点的相应坐标。

第二层次:设计练习2、3、4。

练习2 已知如下向量a、b,求a+b,a—b,3a+4b,4a—4b的坐标。

(1)a=(—2,4),b=(5,2);

(2)a=(4,3),b=(—3,8)。

练习3 已知A(2,1),B(3,8),求。

练习4 已知(2,3),B(4,5),c(6,8)。

(1)若3=,求D点的坐标。

(2)求2—3+2。

这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和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体会到对于两个向量相加减的直角坐标运算法则可以推广到有限个向量相加减。对于练习4中的(2)让学生认识到先进行向量线性运算几何形式的化简,再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好,也感受到几何与代数密不可分。

第三层次: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例题1和练习5,这是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

例题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1),B(—1,3),c(3,4),求顶点D的坐标。

例题1有多种解法,除了课本中给出的由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向代数形式转化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向量=或=列方程求解,也可以利用线段Ac、BD的中点E的向量表达式进行等量转化以求出D点的坐标。但不论哪一种解法都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

讲这个题时,我板书采用的是课本给出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地转化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其他的方法则只是给予提示,给学生留出空间,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例题1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亲身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华罗庚语)。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5已知A(—2,1),B(1,3),求线段AB中点m和三等分点P、Q的坐标。

练习5是例题1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教师以巡视的方式进行个别引导,并让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演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弄清。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更熟练地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小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使向量运算完全数量化,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很多的几何问题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为大家熟悉的数量的运算。

(五)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内容,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我布置作业如下:

1、课本第186页:练习A1(1)、2(1);练习B 1、2。

2、思考题:3a与a的坐标有什么关系?位置有什么特点?

A组的题用来巩固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B组的题则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向量直角坐标运算的应用,思考题又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六)板书设计

在黑板中上方书写完课题后,将版面分为四部分,从上而下,自左向右,按授课顺序书写授课内容,达到清晰、条理、有序的目的。板书内容如下:

课题:6、2、2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问题1练习1 例1 练习5

结论1练习2

问题2练习3

结论2练习4

本节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剪刀,直尺,硬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方面

从复习全等图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观的图形,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翻新一个旧的三角形的纸样 让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尝试,从而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画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环节约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先展示动画)。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此环节学生约用2分钟进行讨论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此环节约用时7分钟)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绍全等符号,说明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4、议一议

方法:

(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动画展示解决方案

(3)知识点的扩充:动画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识别中对应边,对应角的查找。

以上环节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此环节约用时8分钟)

(三)课堂练习(此环节约用时18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一一解答。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此环节约用时2分钟)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我准备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归纳。

(五)作业布置(约用时1分钟)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五

一、 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 说教法与学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 实物导入,初步感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 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我用幻灯机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

当学生能看图区分出平移和旋转以后,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3、 游戏探究,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先点名叫一个学生做示范,让他听我口令运动。例如:我说:“某某同学向右平移两个座位,然后旋转一圈,再向左平移两个座位。”当我做完示范以后可以叫一排同学听命令,然后再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由点到面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用身体来加深体会。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平移与旋转的手工制作大比拼。

4、 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我创设小鱼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在方格纸上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

我出示方格纸后说:“哟,这条小鱼正着急地找它的妈妈呢。它们该怎样游,向什么方向游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对嘴才算碰面哦。请你们两人一组帮它们设计路线,并把路线记录下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 板书设计 www.shancaoxiang.com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 找点→连点→移点

旋转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篇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立方根第一课时。对于新教材,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可以看成是以后学习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的基础,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而无理数的概念正是由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引入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平方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无理数,为后面学习实数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个性活泼,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问题已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但班上的这些学生结构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三)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

②掌握立方根的性质;

③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④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⑤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⑥通过学习立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 解题的能力。

⑦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⑧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帮辅式教学。

(二)学法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出发,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乐学。通过启发、疏导、点拔、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立方根的表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望,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旧引新;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引导探究,延伸新知;归纳小结,深化新知;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识引导新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美,情景创设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的设计我改变了传统的固定问题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事情当作自己问题的发现,从而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消除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态。

让学生做一个容积为125立方厘米方体,此题对学生有一个计算过程,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根据计算结果做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老师对学生的制作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从熟悉的立体图形引入立方根,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做一个容积为50立方分米,高是底面直径的4倍的圆柱体容器,那它的底面直径是多少?怎么求?学生容易列出式子,出现了15.92,学生在制作上出现了难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根据学生的焦急心情给予学生一个台阶,只要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会解决了。在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等式中的值,就是已知幂是15.92,指数是3时求底数的值,让学生明白它是立方运算的一种逆运算。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说明学习立方根的意义,立方根可以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望,强劲的学习动力。接着出示一个小练习,为概念的引入作准备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2、然后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根据刚才列式以及平方根的定义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定义。在给立方根下定义时,利用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类比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立方根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好,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益,节损教学时间。再出示练一练,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求数的立方根,认识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与立方的联系与区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意训练学生用“∵”、“∴”的推理格式书写,培养学生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训练,着眼于弄清立方根的概念和符号表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方法书写过程。

强调指出根指数3,不能省略;接着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熟悉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讨论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在学生得出立方根的性质有难度时,教师可以从正数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负数的立方根三个方面给予提示);通过提示中偏下的学生也能完成表格,结合平方根让学生对立方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再通过做一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题目相对复杂点,题(2)中同时出现立方根和平方根,突出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然后用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深化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马上用体验一刻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刚才的两条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一步,引导探究,延伸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观察、探究,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a与—a的立方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信心。

4、现在进入到小结归纳,深化新知,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因此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掌握了重难点的同时消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5、接下来就是布置作业,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识,作业设计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必作题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馈,选作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延伸、拓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设计题目学以制用,巩固提高。

6、板书设计,用来再现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框架。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初中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