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本神【通用9篇】

时间:2023-03-28 16:23:23 | 来源:语文通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具有普世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千古奇书,蕴涵着先贤的极高智慧,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虎知道为您带来了9篇《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本神》,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创作背景 篇一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 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拓展阅读:内经呼吸法 篇二

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黄帝曾经问过岐伯,按照天的运行,一个昼夜运行于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宿),要“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营就是周,一营就是一周。那在人体内气血是要运行多少周呢?

岐伯的回答是这样的:营气和卫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个昼夜也是运行“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一个昼夜是十二个时辰,也就是24小时。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呼吸一个昼夜算下来是270次呼吸。一呼一吸在《黄帝内经》中叫“息”,这个息就是呼吸。270次呼吸,刚好人营气卫气在人体运行50次。我们进行一下运算,《黄帝内经》中描述一次呼吸应该是6.4秒。(营卫之气,昼夜24小时运行50周。048小时=288分钟=1 728秒运行一周,270次呼吸(270息)运行一周,换算成一次呼吸(一息)为6.4秒。)

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我们现在每一次呼吸是多少秒?我们自己静下心来,对着手表,测一测自己的呼吸,呼一次吸一次为一个周期,计算一分钟有多少次,一个周期又是多少秒?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是3.3秒,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呼吸,比古人的呼吸要快了将近一倍,古代是6.4秒一次呼吸。这什么意思呢?

岐伯告诉黄帝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慢呼吸。在人体身上,要使得它运转符合营气和卫气的流动,要慢呼吸,一定把呼吸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最正常的。呼吸放慢,我们脉搏渐渐也会放慢,人的生命进程也就放慢,生命进程越慢寿命就越长。乌龟的呼吸是最慢的,它的动作也很慢,因此乌龟的寿命很长。放慢节奏,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都是快节奏,太快了。

我经常跟大家说一句话,我说为什么要着急?有什么可着急的。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但有两样东西是人人都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始点和终点。人生只有一种结果,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那就是死亡。我们要着什么急呢?着急去干吗?所以我们要把人生放慢,把呼吸放慢,要把人生的过程放慢,要学会欣赏、享受人生这个美丽的过程。

把呼吸放慢是一种有效的养气方法,我们要争取能把它放慢到6.4秒,争取形成一种习惯。应该怎么来做?这里介绍一种顺呼吸的方法。

呼吸分顺呼吸和逆呼吸,腹部随着呼吸自然地隆起和收缩就是一种顺呼吸。我们来体会一下,呼气的时候腹部是隆起还是收缩?是升还是降?吸气再体会一下,腹部是隆起还是收缩?

大家体会到了吗?对了,吸气的时候腹部是隆起的,呼气的时候腹部是收缩的,这就叫顺呼吸。

《老子》曾说过天地就像一个风箱。我们人也是一个风箱,我们可以在腹部体会出来,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拉风箱,腹部隆起、收缩就像是在拉风箱。

慢呼吸的四个要求

慢呼吸有四个要求,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这四个要求,一开始的时候是有意识这么去练,久而久之,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还要注意:“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条线。”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到一定的时候你会体会到,用鼻子呼吸时左右两个鼻孔所呼吸的力度可能是不一样的,吸进去的气是不同的;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发现左右两个鼻孔之间的气在那里循环。这是练呼吸的一种方法。

陶弘景提出“六字诀”

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六字诀”。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道家修炼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收集和整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汇集成《养性延命录》。其中就记载了六字诀的呼气方法。吸气只有一种,呼气却有六种。

就是在呼气的时候发出六种不同的声音:吹、呼、唏、呵、嘘、呬。六种不同的声音可以用来治病,吹可以去热,呼可以去风,唏可以去烦,呵可以下气,嘘可以散寒,可以解极。

药王孙思邈曾奉六字诀为长寿之法,每日练习。通过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

练“六字诀”讲究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发音。呼气要缓慢、深长、均匀,以加大肺活量。同时,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双膝微屈,全身放松。每个字念6遍,然后调息一次。

嘘字护肝。读(xū),两手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治食欲不振、两目干涩等症。

呵字补心。读(hē),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治失眠、健忘、盗汗等症。

呼字养脾。读(hū),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治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呬字益肺。读(si)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不妨多练练。

吹字强肾。读(chuī),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两臂自体侧提起,向前划弧并经体前抬至锁骨平,两臂撑圆如抱球,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呼气尽,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嘻字理三焦。读(xī)。两手自体侧抬起如捧物状,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五指分开,由头部循身体两侧缓缓落下。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

基本介绍 篇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经经典语句 篇四

1、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2、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3、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4、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5、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6、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7、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8、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9、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10、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从《黄帝内经》“原始的”内容看,《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其中所引述的古代医籍多达五十多种。主要有《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热论》、《诊经》、《脉经》、《针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等等。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有很多的更为远古的相关医书流传于世,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

《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逻辑大总结。

第三、从《内经》的“创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战国时期。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内经》得以见诸于世可能在大约2000年前“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

第四、从《黄帝内经》“涉及的”知识领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阐述,不仅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很多的学科。

第五、从《内经》的“问世”及其“深远影响”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深受《内经》成书思想的熏陶,经过自己不断地刻苦研读,深得其内容精要后再不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重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终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第六、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看,《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期可能被称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载于《汉书·艺文志》中,仍为十八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魏末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时,王冰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崧将其家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固定的两大组成部分,分别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藏象、病症、诊法、治则、针灸等九大方面,并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始对中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从以上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总结:

《黄帝内经》决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著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还标志着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战胜疾病方面已经不再迷信“天命论”的封建迷信思想,更标志着优秀的中华儿女所肩负的孝敬父母、造福子孙后代的人生重任!与此同时,《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仅为当世的人们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学等医学研究上奠定了相对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对巩固世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如何战胜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科学引导作用。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

《黄帝内经》汇集了战国时期前后众多远古的医家乃至道家成功的“治病救人”经验,为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敲响了“防重于治”的“治世”警钟!

首先,在医学理论上,《黄帝内经》不仅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中医学上虽然比较抽象但却相当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中医学基础理论”,还从宏观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在“治病救人”方面应该从诊断上努力做到“望闻问切”、“综观全局”,从治疗上应该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指导。直到现在,在人们大力提倡“中外结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年代,《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等“标本兼治”的“中医学理论”仍然不失为“人类社会”得以实现走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内径”。

其次,在相关理论上,《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很多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宏观上,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朴素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同我国世界闻名的“天才级”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治世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如果世人能够站在宏观思维的角度,从心灵出发,重新去看——

《黄帝内经》自始至终都是一部可以和《老子》“道德经”相媲美的“治世经典”,是作为和谐社会的每一位公民得以实现走向“完善自己”、“战胜自己”的“外径”。

总而言之,作为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影响上首屈一指的人类文明始祖之一“黄帝”,历代的著作者既然愿以“黄帝”的名字去命名、并不断为《黄帝内经》补充更新的内容,所以,无论是把它作为指导人类得以健康发展的“外径”还是“内径”,我想,其“社会价值”自然是流芳百世,其“社会影响”必然会福满人间。

总结 篇六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腑 篇七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部中医理论经典。 篇八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历史 篇九

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4],《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5]。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成书时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

先秦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12]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西汉时期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23]、吴文鼎[24]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其二,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能认为《素问》、《灵枢》所有篇章尽出战国。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认为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周木《素问纠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献集·运气说》、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等人也赞同吕复。

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二、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枢》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

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五、《灵枢》中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0)颁布太初历之后。

六、《素问》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之事。《素问》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085)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仲景之先。

七、《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

传本演变

一、《素问》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的黄帝内经素问《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26]。隋代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从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如王冰旧作。

二、《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可知《灵枢》即《针经》。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马翃和张介宾认为是因为枢机之玄奥。《灵枢》主要研究的是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

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都亡佚了。宋代林亿、高保衡等人校正医书时也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所以最终都成了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将《灵枢》并为十二卷,也是与其所刊《素问》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灵枢》只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则是因为《灵枢》较《素问》文字量少的缘故。

总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版本。

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灵枢》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本神》,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