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最新4篇】

时间:2023-03-14 08:07:18 | 来源:语文通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虎知道为您带来了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大学心理健康3400字论文 篇一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扩大教育的范围,促进更多学生进行积极人格的培养,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辅导员既要起到示范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又要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还要采取一定的团体辅导方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都出现了以往未曾遇到的众多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正当其时。大学生是日益庞大的一个群体,由于扩招,数量、质量、生源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未曾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缓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采取有效的方式塑造一批健康完美的人才,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之中,做好处于过渡时期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为之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可以说,它的创建,扭转了以往心理学中对于人类心理中负面因素研究过多,而忽略了个人身上本应具有的正面积极的力量这一局面。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三大领域,即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施。具体到大学生层面,便可以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等方面。这些趋善趋美,以培育塑造积极、优秀品格为旨归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因循旧例、治病救人的缺陷。中医理论中有“治未病”一说,而积极心理学在一定层面上讲,也类似于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践行者,如果做得得当,则不仅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新生之“新”,在于他们在学习环境、知识结构、角色认知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一种动荡之中,如果不能及时确立一个明确积极的目标来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当代青年群体中常见的茫然、颓废、散漫等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新生群体是自我角色认知最模糊又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之一,在很多情况之下,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未来未作有效规划,因此,用一种积极而非消极、自省而非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内在的潜力,树立明确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仅只是活着。用这一宗旨来考量心理学的作用,便会发现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其实只是少数问题学生,忽略了或者部分忽略了所谓的“心理健康”学生。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更加强调对于全体学生的一种辅导,这其中既有心理问题学生,又包括一般学生。因此,积极心理学并未否定传统心理学的模式,而是对其的有效完善和补充。在大学新生中问题学生毕竟是少数,虽然应当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对其他绝大部分学生的教育。从新生一入学起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将培养他们独立积极的人格、幸福感、自信心和创造力纳入日常的辅导中,既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通过这种力量和信念的传递,使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孤独感、不适应感有所缓解,又可为他们开展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明确有效的目标。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1、新生辅导员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辅导员与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相比,接触到的普通学生要更多一些,因此,辅导员特别是新生辅导员要认真学习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放弃任何一个言传身教的机会,将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新生。例如通过各种班会向学生传达关于责任、人生态度、荣誉感等积极心理学所涵盖的不同主题,通过用身体语言、态度、笑容、轻松的氛围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并用鲜活的事例向新生传达相关的理论,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准确定位,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实现,引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开掘自身最大的潜力和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辅导员在面对心理问题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时,也要通过确立有效的目标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比如从增强他们的积极体验入手来给予他们自信、自尊的感受,进一步鼓励他们表达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消除内心的阻抗情绪。

2、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新生,尤其是“90后”的新生,因为多为独生子女,同时又受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各方面都迥异于之前的学生群体,因此有舆论指出这是同西方“垮掉的一代”相类似的一代人。但他们也有着积极的方面,比如对于独立的追求、自我价值的表达、真诚、不掩饰自我的好恶等。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形成了大学生所生活的主要环境,新生群体背后的家庭,既是他们获得教育机会的坚强后盾,又在无形中影响到了他们性格的形成。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开放抑或保守,家长子女间的关系是否融洽,这将直接影响到新生在一个新环境中的适应和成长。因此,有必要向家长指出这一点,并且请家长做好配合工作,通过不同方面的努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信任和支持,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获得自我幸福感的体验。而作为校园和家庭支持者的社会,在这个阵营中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通过传播有利于积极和独立人格养成的理念,以及控制负面行为信息和舆论,这些都能起到支撑学生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作用。因此,如何将校园、家庭和社会整合在一起,努力营造出一个适合培育人才的环境,是应该从新生一入学起就开始考虑的问题。

3、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相结合。在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就成为学生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而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此而做的准备。因此,有论者指出:“目前大学生的发展性困惑,从表面上看是情绪,认知方面的问题,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的是生活观念与心理发展的滞后。”在价

值不断重塑、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的知识模式和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应对这种变化,便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新的要求。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为以后的就业和自我完善打下基础。而在这之中,积极心理学的介入,无疑会为课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将生涯规划作为一条主线,将学生们自我实现的愿望、潜力的发挥、积极进取的品质穿插进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为今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4、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方式。为新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使新生更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这是很多高校的惯例。但在这种讲座形式下,新生多是被动的聆听者,而很少会主动参与到其中,所涉及的具体事例也因是他人的感受和体验而少了自省、自察的兴趣。要改变这种被动的角色,就需要在其中充分运用更为积极的团体辅导方式,如提升自我抗压、抗挫折能力的心理拓展训练,演讲讨论等真正使学生融入其中的交流方式,以分享幸福分享快乐为主旨的主题班会。在这种彼此启发、彼此鼓励的交流中,既可以使学生真正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又能使集体凝聚力得到提升,可以说能够起到一种建立自信、体验幸福的积极效果,而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中所奉行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当然,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必然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也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的支持,但它确实为开阔心理健康教育视野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道路,相信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张燕。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拓展新视角[J]。学习月刊,2010.2.

[2][美]卡尔著。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大学心理健康2900字论文 篇二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大学心理健康2300字论文 篇三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总体良好,与其人格相关显著,人格特征可直接影响到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 关系

贫困大学生国际上统称为“低收入大学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 ),我国则称为“贫困大学生”(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这一庞大的贫困群体在我国目前一段时间内将会稳定存在,本文通过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测量工具简介

被试。本研究选取西安某高校5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选取非贫困生550人作为参照进行研究。

测量工具。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所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PA)。本研究使用该系统中的两套量表,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使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①:该量表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为评定对象,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制定分量表,共分12个分量表,104项。依照各维度症状的描述,得分较高者表示相关症状比较明显或严重。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②:该量表以七个维度表现中国大学生的基本人格倾向,分别是: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处世态度、重情、随和,共有68个项目。该量表分数越极端越不好。

研究结果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描述。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PA)对本文5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统计,发现共有63名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例约为11.5%。为了对照研究,课题组还选取了非贫困生550人进行筛查,有38名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例约为6.9%。

对西安某高校2008级全体大学生共5158人进行测评,共回收有效问卷5110套,每4份问卷为一套。经过SPA初步统计,筛查出420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例约为8.22%。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比较。F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人格各因子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

结论与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虽然在比例上高于非贫困生,但相比同龄人群,比例并不是十分高。从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检验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心理健康的焦虑性、社交攻击性和依赖性方面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也比较一致,王文娟等(2001)运用SCL-90研究表明,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非特困生,表现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特困生③;杨素华(2004)运用SCL-90对高职特困生研究表明,普通特困生在9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特困生;普通特困生与优秀特困生在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方面差异显著,优秀特困生只有躯体化因子得分高于非特困生④。

本研究在研究工具上与已有研究不同,但结果与其有相似性,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人格各因子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各因子中活跃性、坚韧性、严谨性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中等偏下的显著负相关,可能过分的活跃、坚韧与严谨均是内心不够自信的表现,故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各因子。重情、随和与躯体化、焦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强迫、依赖因子呈弱的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具有重情与随和这两种心理品质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因此他会更加健康。处世态度与焦虑、自卑、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呈弱的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处世态度影响了人的思考方式,于是在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均不同程度得表现了出来。

有研究认为个性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⑤;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密切⑥;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可见,人格因素可以影响和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有研究表明,通过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格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抓住大学阶段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尤其是完善贫困生的人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从新生入校就开设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课程,促进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塑造其健全人格。(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教育型资助下的贫困大学生优良人格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9M009)

注释

①郑日昌,邓丽芳, www.jingyou.net 张忠华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3月,第102~108页。

②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3月,第88~94页。

③王文娟,刘玉新,张建卫:“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15期,第453页。

④杨素华,罗金凤,唐本钰:“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12期,第165~167页。

⑤马燕,刘爱书,杨平等:“青年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第18期,第851~853页。

⑥甘露,肖震宇,侯玉波:“大学生人格与成就动机关系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2期,第19~2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穿生命教育的实践 篇四

[摘要]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首先在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珍爱生命

现代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国内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台湾地区。

“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生命教育”是什么,如何界定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答案,但在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上,大多强调重视个体自然生命,遵循生命发展规律,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关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学界也存在分歧。

有学者认为需要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也有学者主张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相关教学中。

笔者认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相关课程中。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课程设计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学内容包括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必选课课堂中,既学到关于生命的重要知识,又能唤起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呢?通常认为,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命或生理生命,是建立在人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决定着生命的长度;生命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生命,涵盖了人的成长、学习、交友、工作等,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决定着生命的宽度;生命的精神属性即精神生命或心理生命,涉及人性与人格,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但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能达到的高度或是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其中,人的自然生命是基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鉴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此丰富和重要,笔者认为,仅靠一个专题讲座或一次体验活动是不足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的,而是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其他章节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放到“生命”的层面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体验生命,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积极、健康、快乐地生活。

二、生命教育与其他心理健康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一)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唤醒社会生命

大学阶段是人身心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更为复杂,他们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独立与依赖、交友与恋爱、学习与工作以及自由与约束等种种挑战。

面对这些困惑和挑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实践中历练和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固然重要,但同时,如果能提升到生命的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成长的阶段,

把它看做是生命羽翼的逐渐长成期,是生命自由与责任同时赋予和承担的过渡期,是从学校步入社会前的集训期,将不适应、挫折和困惑看作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体验和成长,会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心理力量,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乃至整个人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依赖他人而生存和发展。

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每天都要在不同的场景中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人际交往最能反映生命的社会属性,从对生命探索的角度去主动交往,会让大学生更加自信和从容;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会让大学生更加宽容和开放;从对生命尊重的角度去尊重自己和他人,

会让交往变得更和谐和温暖;从对生命信任的角度去与人沟通,会让沟通变得更加真诚和轻松;从对生命关怀的角度去关心他人,会让彼此的心灵走的更近。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是生命的社会属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有人说,生命的诞生有两次,第一次是肉体的诞生,第二次是觉知的诞生。

大学生学习适应复杂的环境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正是觉知诞生的良好契机。

唤醒大学生的社会生命,让学生有意识地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会让学生更懂得尊重。

(二)理解家庭,学会恋爱——珍爱自然生命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中有爱也有纠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生的家庭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例如父母对自己学业和未来的期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父母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理;亲子之间不同的人生经验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引发一些冲突和矛盾。

有些大学生不能接纳自己的家庭,甚至有的大学生怨恨自己的父母。

家庭中的结如何解开?从生命的角度看,生命来源于哪里?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已是最大的恩典,没有生命一切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每个父母和每个家庭也都是不完美的。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与父母一起探索的过程。

换一个角度,大学生大多年满十八周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命,对于过去,可以选择接纳,也可以选择记恨,但终归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在,可以选择珍惜,也可以选择挥霍,但终归收获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未来,可以选择自立、负责,也可以选择依赖、抱怨,但终归实现的是自己的人生。

所以,大学阶段,已经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是否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否接纳自己的家庭,是否感恩自己的父母,只需要看自己的选择。

恋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不少大学生对恋爱充满期待,又充满不安,因此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之一。

爱情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两个互不认识的人,从了解到熟悉,从相知相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有可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但还能无私地关心、照顾、爱护、支持对方,在工作、养家糊口之余还能有一些心灵的沟通。

这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期间也会遇到许许多多需要处理的问题。

可以说恋爱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尊重和珍爱未来的小生命;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对方的生命。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