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育随笔案例

时间:2022-10-11 13:23:22 | 来源:语文通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样的教育随笔才算是合格的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班教育随笔案例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班教育随笔案例篇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上,我们不仅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一种平等交往;更要去体察和探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及时提供支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也不妨时时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

1、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几个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班级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

2、以发现的目光欣赏孩子这就是《纲要》所提出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间的禀赋品性也是各不相同,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应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缺乏自信时,我们教师要鼓励其点滴进步,帮助他树立信心,而且,对于不同的孩子,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挖掘他们身上微小的闪光点。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允许幼儿宣泄情绪、允许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治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孩子的破坏行动。

二、及时提供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果说,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那么,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怎样支持他们,以引发其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倾听幼儿心声,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他们。在与孩子日常接触和交往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倾听孩子们说什么;耐心观看孩子们做什么;适时询问孩子们想什么,及时体察和探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条件满足需要。其次,我们要学会等待就是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要急于把知识呈现给他们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给孩子充分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资料,获取信息,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回应

在探索性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特定的情景、材料,借助开放式的问题,适时地对幼儿进行点拨,引导他们发现新疑问,产生新主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大班教育随笔案例篇2

说实话,做“孩子王”并不是我当初的心愿。那时候,“幼儿教师”这个概念在我头脑里既不清晰也没在意。直到有一天,实实在在做了幼儿教师,才体会到这个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竟有些难了。

第一次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听到他们一声声的喊“老师好”,真有些不知所措。上课时颇有感情的给这些小听众讲故事,自觉讲的娓娓动听,可故事还没讲一半,就有人举手报告:

“老师,我要上厕所!”

“老师,我也要去!”

“老师,……”

我还没决定怎样回答他们,举手的却越来越多。哎!怎么办?厕所总得上,尽管从他们的表情上已看出上厕所是假,不愿上课是真。

“集体上厕所事件”发生之后,心里总也不是滋味。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学习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懂得了教师应和幼儿共同担任活动中的角色,并且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尽管,做“孩子王”不是我当初的心愿,但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确是我现在唯一的心愿。

大班教育随笔案例篇3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可能都感觉到有些孩子愿意大喊大叫,刚刚告诉完不要大喊大叫一会儿孩子又忘记了,依然如故。这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孩子自己,说话音量过大,一会损坏喉咙,影响声带的发育;二会给人留下不礼貌、没教养的印象。即便是一句简单的“你好!”,不同的音量,不同的语气,都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谁又愿意听到那刺耳的问候呢?

如果在幼儿园或者是某个集体,若是天天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听觉,更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以及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若是经常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易形成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孩子的天性原本是无忧无虑、轻松自由的,可是却过早地感染焦虑,那是对孩子多大的摧残啊!

那么,孩子为何会大嗓门地说话呢?天生这样吗?遗传的因素固然有,家庭的成长环境因素固然有,但更多的是受幼儿园或学校环境的影响。有时,几个孩子在共同讨论一个话题,大家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而这时候,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往往会采用大声嚷嚷的方法,以为只要自己大声地喊,就能超过别人的声音,就能被大家所听到。你的声音这么大,我的声音比你还要大。这样就造成了“一浪高一浪”的现象。

如果孩子产生这种现象,作为老师其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活动中、课堂上,如果教师忽视某些孩子的存在,无视他们的反应,无视他们的心理,更无视他们的语言。其实在某个角落里,有一双充满期望的眼睛正在看着你。就因为老师的忽视,而使他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剥夺了他表达的权利。这个时候,那些表现欲强烈的孩子往往会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喊出来。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才会让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而有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为了维持“你是学生,我是老师”的关系,则会用更高分贝的音量来压倒孩子,稳定局面,觉得只有这样做才不失老师的尊严。久而久之,这一切都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声音越大,老师也就越想压过他们。而老师的声音越大,孩子也会试图用更大的音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亲爱的教师们,希望你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在注视着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蒙台梭利教学法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能走过那么多年,还能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推崇者,自然有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现象,我觉得“蒙氏”教育给每个接触过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静”和教师很少用语言只用眼神。孩子各得其所而又各得其乐,他们自由,但不会影响同伴,他们活动,但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丝毫没有喧哗的场面。如果有交谈都是轻轻的、“温柔”的。当然,我们不能盲目推崇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但是“蒙氏”所营造的这样一种氛围,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做到这样?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的天性都一样。那么,既然孩子的差别不是主要问题,那幼儿园及教师的方法就值得探讨了。我们认为,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教导孩子,而是为孩子准备一个丰裕而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假若教师、师生之间的交谈都是轻轻的、温柔的,那么,我们的孩子还能大声喊叫吗?

大班教育随笔案例篇4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师面露难色。停顿片刻之后,他眼睛一亮,问孩子们:“今天有没有人过生日?”只见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还没有等他的话音落下,旁边的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不对,你刚刚过完生日!”两人的对话惹得现场听课的教师哈哈大笑。到底该选谁来当“模特”呢?茫然的大师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班主任教师。年轻的班主任教师立刻回应,一抬手便指定了一个小姑娘来当“模特”。于是,在其他孩子的叹息声中,大师开始上课了。

虽然我只是坐在下面听课,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班主任教师是依据什么选择的呢?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场景:早晨升国旗时,教师发现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让我来吧!”好几个孩子跳跃着,争先恐后。教师的目光扫了一圈,用手一指,说:“你去升旗吧!”只见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则悻悻然沉默不语。之后,落选的孩子们照常唱国歌、做早操,丝毫没有异常。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选择与被选择了。

确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谁”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提问,选择谁来回答?每日升旗,选谁来担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该由谁先来做?游戏中出现争执时,该听谁的?谁来定规则?这类选择折射出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氛围,而和谐的班级风气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制”进行选择,如“轮流回答”“轮流表演”“轮流游戏”等,让孩子们轮流当值日生、升旗手,这样一个也不漏,一个也不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皆大欢喜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适合采用“轮流制”的办法,如同本文开头大师遭遇的选择谁当“模特”之场景,显然就无法去“轮流”。但毕竟面对了,那么,该如何解决才好呢?

当下,诸如“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教育理念都已被教师熟稔于心,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反复强调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出现了许多如“保护”“接纳”“允许”等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

幼儿园的屋顶农场丰收了,教师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去挖土豆。孩子们一边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大声嚷嚷:“发财喽!发财喽!”土豆被挖出来了,教师让孩子们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土豆,接着又说:“你们有38个人,一人一个土豆还有多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说:“今天没来的小朋友,我们给他们留着吧。”教师又说:“但还是多了2个呀!”一个孩子想了想说:“婷婷和朗朗营养不良,让他们多吃点。”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

原来,一旦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立刻会收获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现孩子想法和愿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办法。

在大师的课堂上,面对选择的难题,或许年轻的教师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决定,让现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故此情此景尚属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建议事后教师要记得“关注”,不仅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更应该深入思考,找寻今后应对此类“选择谁”的棘手问题的适宜方法,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皆大欢喜的“轮流制”,还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对于一位幼儿教师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孩子,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大班教育随笔案例篇5

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工作以来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有的孩子语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鼓励、表扬、引导克服不足,尽力弥补他的短处。

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叫珂珂个子很矮,很内向。自我们带这个班以来一直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她时她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语言表达、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她,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她新的教育,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她的亮点和进步的地方,给她鼓励,给她赞美,给她机会和希望。当我们发现她在绘画和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前面表扬她,并让她做示范。当她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会抹抹她的头,给她一个赞许的微笑;当她在老师的要求下能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她鼓励的掌声以及一个小贴画……在这些不同的赞许、鼓励下,她渐渐大方起来,眼睛也敢正视老师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