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

时间:2022-08-05 13:36:43 | 来源:语文通

随笔,更类似于自由作文。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1

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谈何容易。尤其是对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而言“使每一节课都精彩”实在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放好心态,莫要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向45分钟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样百出,满堂皆彩,但求实实在在,易行有效,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得。

回顾从教以来约一年半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敢轻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些浅薄看法。不妥之处,望诸君批评指正。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下,语文教学能实现预期目标,效果明显。

简单的说完成了教学目标即为有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即为无效或低效。可见课堂有效与否,首先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若课堂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往往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使学生痛苦不堪,使老师尴尬难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课前准备

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钻研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不如小学教材那么浅显,易理解,而且篇幅较长,教学难度大。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尊重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

往往语文老师都会代两个班,而这两个班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备课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这个班学生活跃切好表现,那个班的学生文静而不爱表达,那么备课时教法上就要区别对待。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仅如此问题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问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其中。

3、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预案

教参仅供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也有其针对性,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课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备课,设计教学预案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能体现施教者的独特见解和课堂组织的思路,目标明确,教学可行。总之,教学方案要经过自我设计,服务教学。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二、把握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乐学好学的保证。所以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2、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所谓主导性,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主要引导作用,教师好比一部剧中的导演,而学生们则是一个个优秀的演员。导演不需要表演,更不能成为主角,所以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们尽情的表演,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所以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做到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要讲之处,拨在应该拨之时。

教师要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听、说、读、写能力为一体的基础学科,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爱听、想说、会读、能写。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在启而不发时可以将问题生活化,使语文成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笑话、幽默来活跃气氛。

一次,讲到双关修辞,苦于没有好的例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句广告词“这家管不好了”,让学生把玩一语双关的妙处。

又有一次,讲病句中的歧义现象,随即想到一个笑话:护士看到病人在病房喝酒,就走过去小声叮嘱说:“小心肝!”病人微笑道:“小宝贝。”爆笑后明白了什么是歧义现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上学期在引导学生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想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补充出我所留白的板书,即从课文中找出故宫博物院从南到北的建筑名称。良久,没人敢上来尝试,面对这样的局面,我灵机一动说:“会填哪里填哪里,填一处也行。”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最终完成效果良好。课堂气氛由沉闷转为轻松活跃。

教师要始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且能控制课堂的节奏。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使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被动学习。教学上可根据课文的类型,如自读课文完全可以不设计任何问题,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品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这学期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效果良好。

此外,对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赏识。教师要制定课堂激励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功课。

三、重视课后反思

“昨事不忘,今日之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勤于反思,将会对未来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最后,落实课堂有效性离不开勤学与钻研,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获取新知,以应对课堂上学生们生成的新问题。共同加油吧!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2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思考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即这件事的意义。语文这件事也是这样。不管是进行语文教育的老师,还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学生,都要首先弄清楚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才不是盲目的,我们才是更高境界的人。我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便说,一个人的觉解越多,他的人生境界越高;而动物是没有觉解的。冯先生说的觉解便是关于意义的问题。只有人会思考关于意义的问题,动物不会。一个人思考的越多,他与动物的距离就拉得越大。在精神世界里,这样的人是巨人,而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比起芸芸众生,这样的人便是超凡脱俗。

在回答为什么要学语文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语文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关于“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有关于“内容”。我认为,语文的内容就是两个:语文和文学。有人顾名思义,把语文理解成语言和文字,从而取消了文学,这是不对的。而且,文字就包含在语言当中。我顾名思义,认为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学。我们在中小学时期学习语文,在大学时期也学习语文。与语文相对应的一个本科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就是专门学习语言和文学的。当然,我们这里说的语言是指我们的母语,而非外国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语文的文应该是文学。只不过,年级越低,语文学习的侧重点就越在语言上,比如小学;随着年级的增高,文学的分量在不断地加重,比如高中。当然,语言和文学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两者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吗?就是说当语言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富有艺术性,它就变成文学了。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得到了明显的验证:大多数课文都是文学作品,就是一些应用文也具有文学性。

那么,语言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字词句篇的学习。具体讲,就是教会我们识字,字形、字音之类,比如初中阶段要求我们掌握3000多基本汉字;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能理解会运用;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读懂比较繁复的句子,不写病句;能写作比较连贯的篇章来表情达意,会写作基本的应用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是十分基础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接受的最低的文化教育程度。而高中的语文要求就要高一点,大学的语文要求就更高一点。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就更高,学得也更细,毕竟这是一个专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工具性这一特征。即它是交流的工具,它使我们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举个例子,有些人听别人的话老是听错,读别人的文章读不懂;有些人心里明白,但就是说不出来,也无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有时候表达清楚了,却没有技巧,让别人看了很生气。这就是语文没有学好的恶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文的工具性里,其实有着对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或曰情商的训练。这已经引出了语文的另一大特征: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文学里。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提高我们的这三大修养:思想修养、品德修养、艺术修养(或曰审美修养)。具体讲,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使得我们不是一个肤浅的庸人;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质,使得我们向古之君子、今之文明公民的标准靠近,而不是没有操守、沦为小人;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脱离了低级趣味,用艺术(比如文学、美术、音乐)来陶冶情操、娱乐心灵。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随笔、小说、诗歌等等),只要有了兴趣,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多。你也会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何等得紧密。学好语文又是何等得重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阅读的爱好,很有可能也激发了你写作的欲望。当你养成了爱读书、爱写作的习惯后,你发现你与语文已经难分难解了。生活就是语文,而语文也就是生活。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语文、文学,才变得更有趣更充实也更有意义。即使是生活里的不堪承受,也因为语文、文学而变得可以承受。

总结一下,从语文的两大学习内容(语言和文学)引出了语文的两大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而学习语文的意义便在其中。即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学好语文有助于交流沟通;语文又是生活的映照,学好语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人生境界。窃以为语文的最高意义也在于此。因为语文天然地以文史哲为依附。而纵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片面地重视工具性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性的一面。也难怪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素养低下,更谈不上什么人生境界,不过一俗物而已。就是那些考高分数的所谓优秀学生也大多只会做做应试试题,其思想见地与谈吐也不过尔尔;如果不是新世纪的范进、孔乙己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谈的语文是真正的语文,我称之为“大语文”。这与我们的为了分数、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乃至面目可憎的应试语文是有区别的。那么,在现今的应试制度下,如何尽力去实践大语文呢?也就是说如何既考高分数,又使得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呢?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分解。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3

在自己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通过语境帮助孩子理解词语。

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里面有这样几个词语:羡慕、饶有兴趣、不由自主,我是通过下面的设计进行教学的。

在指名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读的好,我借机给她一个精致的小礼物,这时所有同学都用自己好奇的目光望着这个礼物,我随机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大家的表情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饶有兴趣”,而且大家此时的心情可以用本文中的另一个词语来表示,那就是“羡慕”,而且大家的这种表情和心情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就是“不由自主”,就是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我让孩子们理解了这三个词语,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文中细细体会。这样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在对《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进行教学时,对于这样几个成语: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不折不扣,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放开玩,我站在教室门口不管不问,这样过了一两分钟之后,我问学生老师的表情可以用文中哪几个成语来表示,他们很容易就说出“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接着,我又问学生:对于这样的老师你们怎么看?用上“不折不扣”这个词,对于刚才老师的表现做一下评价,他们很容易就说出了这样的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没有责任心的老师。

这些都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实例,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也非常适合采用这样的方法,不过,教学的要求要再降低一些,比如:一年级上册课文中有“格外”一词,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遥远的,当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连用“格外”说了几句话、今天的天气格外好!妈妈做的饭格外香!奶奶对我格外亲!接着让孩子们说一说,这样就让孩子在对语言的不断感知中,对“格外”一词有了一些亲近和触摸,对词的意思产生一种感觉,一种意会。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也就真正培养了孩子的语文素养。

在字词教学中,当词意在学生面前真正成为一种立体的感知时,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真正走进词语教学,真的感到研究空间无限大。其实,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我们潜心去研究,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带着一颗思考的心教学,教育灵魂才会逐渐丰满。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4

记得有一本书上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因为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师生之间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而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爱好和语言。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语言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两种方法,让我对每个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也从不把自己当成老师,而是以一个大朋友、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去真诚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也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没有距离感,愿意跟你说真心话,愿意让你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我将这种了解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师生的配合也就非常地的默契,从而完成了教学目的。比如跳绳活动,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参与到他们之中,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极大的被调动起来了,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动地、创造性地活动起来,有的跳花样、有的双人跳、有的编成小组跳追人,而我这时候也下放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探讨其它的花样,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顺利地就完成了,而且常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由于我的这种真心相对,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既缩小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从容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5

搭起师生心灵交流的彩虹桥——写好操行评语。

操行评语不仅仅是评价学生,也是一面镜子,无声地折射出对教师的评价,反映了教师的学识素养,一则好的操行评语,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受益终身。我把写评语当做与学生心灵交流的一座彩虹桥,,经过充满情感、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真诚赞扬他们的提高和优点,委婉的提示存在的不足,告知努力的方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多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我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操行评语,不仅仅成为我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彩虹桥,也让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了自我。

用爱心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

我们常把孩子比作初升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细心的像对待一度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职责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欢乐的成长,展现自我独特的风采。那么该怎样教育后进生呢?我个人认为: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教师必须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我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师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请耐心等待一会,花儿就要开了——教师要学会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当进取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异常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我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我也有这样的缺陷。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事凭自我的主观确定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当,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我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6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文课堂生动、丰富,不如语文课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欢乐。学生学得也简便,自然而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向是许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几点自我的看法

第一、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对自我所教学科感兴趣,自然就带动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作一名用心的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学课本中的“你明白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人的心脏一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子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而吸引,自然对数学课就产生了兴趣。

第二,从生活中捕捉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用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

数学源于生活,仅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生自我动手量身边的物体,用自我身体部位作测量工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大小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换一换。

要让数学课走进生活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自我先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当做到:学生能做的必须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必须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教师一个人来和盘托出,学生只能被动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供给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我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欢乐。

总之,课堂应当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应当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而努力吧!

小学新入职教师随笔篇7

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诗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景下,既得不到教师的表扬,也得不到教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教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所以,不管是学习过程中,还是学生的生活中,都应当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能够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构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非法向上的班团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她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