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

时间:2024-01-24 15:55:46 | 来源:语文通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小编整理了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

更多时代楷模朱有勇内容推荐(点击进入↓↓↓)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6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8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10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12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心得【1500字】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朱有勇人物故事介绍

减农药控病害

遗传多样性研究世界难题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00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

推广间作套种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引起作物病害发生的寄主品种、病菌和气象因子“三要素”入手,朱有勇摸清了控病的主要机理,并且在几万亩面积的田地也试验成功了。但能否推广到更大面积的田里,更大的范围?为此,他带领团队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品种搭配、空间配置和时间优化的技术创新,发明了马铃薯间套玉米、玉米间套辣椒、烟套粮(豆)等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技术。

把成果奉献给大地,造福云岭千万农户,是朱有勇的心愿。2009年,朱有勇将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昭通,为昭通市粮食生产开创了新的时代。 种植玉米、马铃薯、蔬菜、蚕桑、烤烟等各类作物,试验示范马铃薯间套玉米、水稻多样性间栽、烟套豆类等多种间套种模式……间套种技术在昭通陆续推广开来。“我每次到昭通,都能感受到那里泥土的芳香,物种的呼吸,大地的律动,人民的欢笑。”朱有勇常常对他的团队成员这样说。

“每次来,他总是第一个下到地里,先是仔细查看作物长势及病虫害情况,然后再用铲子撬开土壤,看看土壤土质、肥力、墒情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鲁甸县农技中心粮作站站长胡兴祥说道。“昭通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朱有勇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示范推广的主战场。”昭通市农业局副局长赵高慧介绍,在昭通推广新技术3年中,朱有勇教授团队近2000人次到昭通市开展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

自2001年以来,这一被国内外专家鉴定为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前沿的技术成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市)累计应用面积3亿多亩,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魔芋软腐病等主要病虫害33.7%至62.1%,减少农药用量51.6%,促进粮食增产270余亿千克,农民增收300余亿元,为全球应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提供了成功范例,并被列为我省重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注入科研成果

促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是今年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时节,连日来,在石屏县、建水县10万亩冬季马铃薯地里,村民们正忙碌着种下种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提起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节过后至5月中旬,国内市场都没有马铃薯鲜薯,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可填补市场空白,提高产品效益。”朱有勇说,利用云南“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种植冬季马铃薯。从2013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在云南种植冬季马铃薯,并迅速推广了1000多万亩。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的价格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种植冬季马铃薯逐渐发展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

无独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贫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大塘子村举行了林下有机三七竞卖。当天,闻讯赶来的商家现场激烈竞拍,最终以高价拍走刚挖出土的有机鲜三七。

“三七种植有个难题,就是种完一茬后,十几年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朱有勇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不停地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产栽培才是导致“连作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朱有勇带领团队模仿三七生长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形成了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人工仿生技术,2015年以来已在石林、寻甸、文山、澜沧等地示范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中药材种植中连作障碍难题。

近年来,朱有勇结合云南多样化的气候地理特点,将生境多样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农业中,葡萄“打伞”的避雨栽培技术,解决了我省葡萄成熟时节与雨季重叠导致减产的关键难题;他带领团队在香格里拉干冷河谷区建立葡萄优质高产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打造世界级高端优质葡萄酒产业;带领团队实现红河谷柠檬黄龙病的生态防控……一步一个脚印地穿行在田野间,一滴滴汗水撒在农作物上,一份份实惠送到农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实际行动将一篇篇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云岭大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15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 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自己几十年坚持信念的结果,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团队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疯狂’。”李作森告诉记者,好几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到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相关文章:

★ 时代楷模朱有勇人物事迹简介

★ 2020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个人学习心得5篇精选

★ 时代楷模发布厅人物朱有勇先进事迹观看心得感悟精选5篇

★ 2020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个人心得体会12篇

★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十篇

★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的优秀学习心得总结5篇精选

★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 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看心得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