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15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措施,那么关于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
农村学校教师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单调,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
(1)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上课、辅导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缺乏大局意识,工作互相推诿,斤斤计较,拈轻怕重,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
(3)个人或家庭成员遇事不顺,将糟糕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并且不能及时消除。
(4)工作消极,不善于学习,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工作效率低下,知识结构老化,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匮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5)经常借故请假或迟到、早退,组织纪律性差;
结合近几年的工作,我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建立科学有效实际的激励评价机制;
(2)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3)学校领导不关心同志,各行其事,上下脱节,
(4)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无章可循,无规可依;
(5)教师之间、校领导之间不团结,缺乏相互信任,没有形成协力谋事的氛围。
(6)领导缺乏公正公平性、感情用事。
(7)行业间相比,教师辛苦且待遇较低,因此不安心工作。
一、加强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①进一步完善各校教育教学考核评估办法,合理利用绩效考评的杠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提高教学效率。
②规范学校内部教学评估数据的采集、统计、管理与使用,让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素质。
①加强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教材培训和解读),重视“教研团队”建设,用好身边的“名师”(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等),创造机会让他们给教师讲座、上示范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②重视岗位教研,鼓励教师在岗学习,勤于读书,提高文化素养。每个教师必须订阅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有计划地读一本教育专著,潜心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
③扶持区域内薄弱教学点的`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及县中心组成员)要定期赴村小教学点检查教学工作,帮助教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蹲下身子,埋下头来,关注教学点教师的成长。
三、大力开展课题研究,用科研带动教研,让教研植根于科研的沃土。
①做有心人,善于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课题,让课题研究成果实实在在地为教学服务。
②加强已立项课题的管理,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积累丰富的材料,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四、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学习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①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学而有趣,趣中生“能”(能力)。
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学科学习兴趣小组(园地),如读书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村委会和学校的大量图书资源,读经典、看名篇)、语文规范化知识竞赛、习作比赛、经典诵读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竞赛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营养,推进素质教育。
五、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率,让各科教学因“电”而精彩。
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加大应用力度,提高使用效果。
②做好软件资源管理,做到借用灵活,管理规范。
六、重视学科训练,为学生各门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重视学习习惯(书写、读书、思考、提问等)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②合理、适度、科学安排作业,及时讲评,及时发现问题,补缺补差。
③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努力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
七、要重视科学、品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研工作。
薄弱学科中心组成员更应在教研工作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并逐渐向周边学校辐射,形成氛围。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2】
一、课堂用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发音问题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同样的一个音节,如果声调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而维吾尔语中只有词的重音,没有声调,重音不能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因而,大多数少数民族教师在用汉语讲授专业课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买”读成“卖”,把“学”读成“血”,把“烫”读成“躺”,混淆了三声、四声。
辅音在汉语语音系统中称做声母,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的声母有二十一个,都是由辅音充当的,其中有四个浊音,十七个清音;而维吾尔语的辅音有二十四个,其中浊音十四个,清音十个。由于汉语、维吾尔语在辅音发音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培训班的教师在用汉语讲授专业课时,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自己”和“己己”,“邮寄”和“余悸”不分,把“支持”读成“机器”,“政治”读成“经济”,“吃饭”读成“期盼”等。
有些少数民族教师在用汉语讲授专业课时,常常把“瓶子”读成“篷子”,“丁老师”叫成“邓老师”,“左”读成“坐”,“说”读成“述”。这是因为汉语有复韵母,而维吾尔语却没有,在发此音时只好用相近的音来代替。
(二)语法问题
由于汉语、维吾尔语在语序、趋向动词、离合词、量词、介词、副词使用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少数民族教师在用汉语讲授专业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帮忙一下”、“把课文跟我读”、“一定能就解决这个问题”、“等腰梯形是要掌握非常的梯形”、“出去教室”、“研究找规律”。
(三)词语的问题
有些少数民族教师在用汉语讲授专业课时,因对汉语词语把握不到位,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用词不准确的句子。例如,“饭冷了”、“我顿时找不到他”。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项互动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即知识源或语言教学的语源。作为教师,应对自己一丝不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素质,完全准确地掌握所要教的知识,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对中小学的少数民族教师来说,提高民族教育语言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力求语言规范,语音和句子结构正确,尽量避免维语式汉语,是中小学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上用汉语讲授专业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四)课堂用语针对性不强
1.课堂用语贫乏。语言的表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根据课堂上的表现不同,教师的评价语也应有层次变化。老用一个词,老唱一种调,或仅仅局限在少数几句课堂用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乏味的课堂语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不能总是停留在固定的阶段或层次上,这样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有些少数民族教师的反馈用语过于单调,有些词语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完全不符合教学语言灵活性、有趣性的原则。例如,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认可时,一位少数民族教师在20分钟节课上居然说了13个“好”。这样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语言,势必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影响教学质量。
2.课堂用语缺乏针对性。口语有别于书面语,既要用词简练,语意明了,还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心智的差异,“对症下药”。这对于中小学用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教师来说,实属不易,很多少数民族教师并不了解他们所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对这些初尝汉语的少数民族孩子,使用一些难懂、拗口的汉语书面语言进行组织教学,这样势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参与欲望,对学习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课堂用语缺乏交际性
“双语”培训教师都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所教授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好奇心很强的孩子。而我们有些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用语的使用上缺乏启发、引导,没有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堂的主角,放弃了许多师生可以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让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出现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培训教师的汉语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各地选派来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的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就新疆财经大学参加培训的2007年春季两个班的60名学员情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入校时汉语水平HSK3级以下的学生有30人,占到50%。这个数字表明,有一半的学员汉语水平起点非常低。经过两年的学习,虽然他们的汉语HSK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但绝大多数学员的水平仍在HSK7级以下,达到HSK7级的学员仍是少数。实际上,HSK7级水平对于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的要求仍是很低的。
2.口语表达是一项较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的能力,教师的课堂用语也属于口语表达的范围之内,同时它还增加了难度。因为课堂用语的一些内容和专业课程有关,而专业课内容的汉语表达也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现实:50%学员的原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教学的专业没有关联。这些都给培训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对策
吕必松先生曾提出:“语言教学的课堂用语应精益求精,语音语调清楚,语速快慢得当,声音高低适度,尽量做到生动有趣,不讲学生听不懂的话,但又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课堂用语中学到新的东西,不讲句子不完整的话。”正确使用汉语课堂用语是少数民族教师用汉语讲授专业课时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改变自己熟悉的教学语言而采用相对陌生的语言进行教学都并非易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由不习惯到逐渐习惯,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时间,另一个因素是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可能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双语”教师培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大胆尝试:
第一,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新疆教育学院张焱教授在她主持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教学能力培训模式(见表)”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这个方案中,把提高学员双语教学能力作为目标,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培训计划,并为学员搭建能够经常进行双语授课实践活动的平台,将“学”与“用”真正结合起来。
第二,编写各门课的《课堂用语规范手册》,并安排一定的课时由专业课教师讲授,要求准确理解和表述专业“术语”和“概念”,课时比例与学段成正比,并列入结业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三,制定“双语”教师汉语语音考核标准并严格考核。
第四,加大口语课的课时量,重视学员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提供更多的汉语交流机会。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3】
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是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对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极大,师德建设工作确实面临新的问题。结合上级“学规范、强素质、树形象”主题教育,对我校师德问题进行细致检查。客观地讲,我校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有的老师还带病坚持工作,任劳任怨,安贫乐教,情系学生,默默耕耘,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红烛之歌,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但是,如果对照高标准、严要求,目前我校师德师风的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敬业精神差。
个别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把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抛诸脑后,他们不用心去教育学生,不认真钻研教材,上课马虎,教学效果差;备课简单化、公式化,无创新意识和精神。教研教改能力差。批改作业不细致,个别教师还存在错批现象。个别班主任工作方法不恰当,尤其是在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中,对学生缺乏耐心。
二是课程改革进展速度慢。
我校少部分教师,在新课改面前,无所适从,无能为力,他们既不能推进新课改,也不敢推进新课改,沿袭应试教育时代的陈旧教法,教育观念落后,教学靠吃“老本”,“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陈旧。面对新课程改革,无所适从。
三是拜金主义严重。
个别教师干工作,以经济为杠杆,有钱就做事,无钱不做事,全然没有主人翁姿态和奉献精神,一切向钱看,领导安排工作则斤斤计较。有些教师攀比心态严重,这山望着那山高,动不动拿福利作比较,却从不拿教学水平、教学业绩、奉献精神作对比。还有些教师不考虑大局,只考虑个人,只想自己这个荣誉该得,那个福利也该拿,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大局。个别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专心教书育人,却一门心思搞家庭经营。
四是师表意识淡薄。
有的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不完全按照教学计划上课。个别教师病事假较多,还有的教师出勤不出力,工作时间效率低,影响了教学质量,带坏了学校风气。个别教师还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均不同程度地损坏了教师形象,对学校造成了较坏影响。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肇源县公办中小学及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肇源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暂行)》和《肇源县规范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教师行为准则和师德考核标准。每位教师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自身差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对照标准自我检查,不断规范。
2、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为进一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加大、
加重对违反教师行为准则和师德考核标准的处理力度。轻则一年内不得申报职称,不得评模评优,重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待岗、解聘、取消其教师资格等严肃处理。涉及违法者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3、进一步加强典型引路。师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对于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做法、体会,我们将积极挖掘和整理,用典型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人。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开展优秀教师和师德典型标兵评选活动,对师德表现、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师德建设、争先创优的热情。
4、进一步抓好整改工作。全体教师都要认真查找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查摆出的`问题,要对照师德规范,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认清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澄清是非,总结教训,纠正错误。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整边改,自己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
5、进一步强化师德评估考核。学校要完善《教师师德档案》,要严格实行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采用个人自评、学生参评、组织测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评定等次,等次分“优、良、一般、差”四类,将评估结果装入档案,作为评职、评聘、晋级、评模、评骨干的必备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是学校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全体教师应当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切实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4】
前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部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阅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学习了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聆听了“师德师风报告”的先进事迹。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平时生活的言论,我确实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并制定了整改的方案。
1、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做到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老师既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的载体了,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渠道。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变德育课程为每时每刻全程育人。
3、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是教育教学的能手。为此我要加强业务学习,增强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学生同时成长,走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成为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
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努力追求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和高效益。
5、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政治信念和理论水平上保持领先,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时时处处都能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作用。
6、无条件地去爱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鼓励。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她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
7、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顾全大局,要以学校的发展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
以上是我的师德师风的整改意见,请学校批评指出。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是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强化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针的提出对当今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特级教师王玉华老师的讲座,重新审视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实现从教学结果管理向教学过程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基础管理的实效性,特制定我校教学改进方案:
一、努力转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念,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习惯于专制管理,要求教师抓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地以考试成绩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教师对学生实施满堂灌,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压力,逼迫学生延长学习时间,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仍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禁锢了教师素质的提升,阻碍了学校长足发展的道路。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大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今后我校会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教师观摩先进教师的课堂实录,专题报告等活动,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拓宽了教师们的思路,并把他们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育信息带回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充满生机。帮助教师们打开课改的新天地,引导教师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识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实实在在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水平,全面扎实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公民,而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师德建设、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把自己的育德水平和能力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平衡和谐的发展,而如何以“大课程”的概念来拓展学校德育的内涵,提高教师育德水平,使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将是我们进一步提品德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地关键。我校将建立“人文素养系列讲座”等制度,保证教师先进教育文化思想的学习以及有关教育发展的信息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为德育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提供帮助。为教师学习职业礼仪、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提供条件,使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提高人文素质,赶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建立了诸如:班主任育人沙龙,“阳光之行”社区服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研究小组等。研究教育教学的新问题,激发德育创新。随着教师群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必将整体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全面扎实顺利有效的开展。
三、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学习制度,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综合素养都滞后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更新我校教师的观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王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校将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继续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学习制度,建立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的教研组织,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校长、主任具体包保一个教研组、年级组,参与活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区域教研、教学座谈会,课题研究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与开展“四课”(即:组内研究课、个人精品课、骨干教师公开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相结合,给教师宽松的发展空间,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要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使教师习惯于教授者、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主动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力求每位教师都真正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6】
我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有两轮,在这几年中,我们教师经历了从最初培训阶段的充满激情→实施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充满迷茫与困惑→脚踏实地地搞校本研究。下面本人就参与教学实验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其应对策略、思考与启示,以及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其他老师的体会与困惑列举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及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共同把课程改革向前推进。
一、已着手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及采取的对策与思考
问题与困惑之一: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在进入新课程之初,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也是各有偏重。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
应对策略:
①加强师资培训。在县教育局的发动下,我县各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如"走近大师"阅读活动(我们已经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更有效;《赏识你的学生》阅读活动,正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学生观,使教师重新认识学生;刘良华博士的《教师成长》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余文森老师的《校本研究九大要点》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
②各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及时改变活动形式,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基于实践层面上的转变教学理念。
③加强课题研究。
启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需要有改变观念的"土壤"——环境,更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手段。
问题与困惑之二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
应对策略:
①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利用"博客"开展校本教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③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
④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视频辅导及在线互动指导。
思考与启示:大量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人们学习新知识时,总是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即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入门较慢,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当人们找到这种方法之后,则能以较快的速度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当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他们是需要较多时间来理解消化物理知识的,但每周只有2节课的学习时间,无疑会延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周课时数不大可能,但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内容时,与其教学内容多而紧,学生学得苦而累,不如减少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内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到学生入门后,再增加相应的学习内容,其效果是不是更好些? (美国采用的部分教学内容后移,在中学阶段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借鉴)
问题与困惑之三: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
应对策略:
①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有部分学校的物理备课组每周一次的例会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同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我们准备组织骨干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而后汇编成册供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几年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
②争取得到电教部门的支持,力争提高实验设备的配备标准,多方联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
思考与启示:许多专家对中、美两国的学生进行比较后都认为,中国学生在动手创新方面较差,而现在我市采用的中考评价办法会使学生(特别是大部分的优生)更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有实验操作考查,但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眼光都只盯住中考成绩,其结果必将导致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上的不作为,因为准备实验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讲和练的方式,可能更省事,应付考试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很多教师心中都有疑问:我市采用的这种评价办法真能促进学生朝着新课程的预定目标前进,实现全面发展吗?新课程已进行了近两轮,有哪些专家或研究机构对这种中考评价办法进行过实际的科学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的评估与研究?
问题与困惑之四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自从我市中招改革方案把物理学科定为等级考试科目以来,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有个别年度,教师要求学生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学生几乎没人自愿参加,最后在教师的强迫下,才勉强参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差。最近一、二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广大教师的大力宣传下,这种情况有所改观。
应对策略:
①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有部分考生因等级学科受限制而未能顺利升上高中(特别是有个别考生的语数英三科总分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情况下,由于等级学科受限制而未被录取),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升上高中后,由于初中阶段等级学科基础较差,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已经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针对这种现状,县教育局和各初级中学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大中招改革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和学生家长对等级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②针对我县高考理综成绩较差的问题,加大物理学科竞赛辅导的力度,降低初高中的知识衔接的"坡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兴趣与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思考与启示:学科地位边缘化问题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有教育决策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连锁反应问题,这个连锁反应的链头会不会是教育决策的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改革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时是需要等待时机的,不能急于求成。同样,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应注意时间与时机问题,步子太快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正在着手研究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学评价观还难以扬弃,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学评价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行为、方法的改革,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高一级学校的依据的招生制度变化不大,对初中课改的制约依然很严重。不难发现,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地转变,而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却滞后于实验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还很陈旧,这使得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十分狭小,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如: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新的评价形式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许多老师感到,开展活动容易,但应付考试难,有"活动多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疑虑。同时,家长的观念未完全转变,一部分家长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看课外书和搞社会实践调查会影响学习成绩,有顾虑和抵制。如何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如何以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考试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
2、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市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进入新课程学习,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如何解决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师无关。
3、物理学科如何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当前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学生面临考试的沉重压力,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会给目前负担已很重的教师及学生添加新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准备从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入手,调查和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7】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我的工作按学期初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了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就教育教学中的差距和问题及制定的改进措施如下:
一、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的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转变不够及时,创新意识较差,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以来,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经验教学论”束缚了手脚。
2、没有对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掌握不是很准确,练习的时候缺乏针对性,梯度性。
3、没有保证恰当的练习时间与数量。学生对于基本问题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计算题这样的最基本的题目,错题仍然比较多。
4、对于学困生的了解、帮助不够。
5、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情感互动。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属性,数字罗列,缺乏知识自身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6、课堂教学存在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优秀学生表现机会多,学习困难学生表现机会少;导致数学教学成绩不够理想。
7、学生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注重于形式,效果并不明显。教师为主角,少数优等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听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8、对新教材准备不足,研究不够,适应力差,对教材挖掘不够,备课难以充分到位,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二、教学方面改进措施: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点是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快乐,快乐中产生兴趣,兴趣中产生求知的渴求欲。转变师生角色,准确定位,不能越位,营造和谐、平等、民主氛围。
2、搭建自主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给全体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多方参与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教学要求。“一日不学十日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探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4、有必要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回家巩固知识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进一步协助孩子发展。
6、给学生提供有适度的难易、坡度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在解难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欢乐。
7、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其自信心,要感动学生,感化学生,首先不能高高在上,要平视学生,要与他们交朋友。不仅在课堂上,更要在课余时间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对班主任工作的改进措施:
1、要鼓励,赏识学困生。学困生长期以来在学业上抬不起头,上课想听但又听不懂;想回答,又怕回答错误。他们很自卑,也很痛苦。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他们、鼓励他们、赏识他们。在他们身上努力寻找闪光点,及时的给与表扬和肯定,增强进步的信心。
2、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校规校纪办事,同时注意工作方法。坚持多表扬、公开场合少点名批评,不放纵学生,要下一定力量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此外,要知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学生也了解、熟悉班主任,二者之间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备课要深、教学要实、作业要精、方法要活、观念要新、工作要勤、管理要严、辅导要细、质量要高。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8】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创设教学情境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只重视运算原理、运算顺序和运算技巧的教学,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粉笔、黑板枯燥地讲解教材内容,忽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忽略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把导入新知识、开展新课程以及知识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完善。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忽略新旧知识的衔接。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成功导入新知识,而学习新知识又离不开旧知识做基础。有些教师却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总是孤立地讲解某一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容易产生学了这个忘了那个的现象。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认真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并且通过题海战术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但是却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致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在上课时不能太久地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整堂课都在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学,反而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小学生认知事物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动态的认识,致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为学生搭建自由发挥的学台,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至关重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对身边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把学生熟知的事和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课堂上无法理解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学生接受知识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且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比较强,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在上课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应用旧知识,这样才能加强知识的联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数学课堂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9】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我们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通过这次试卷反映出的弱项,及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2、对新知识点的巩固不够及时。
3、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二是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此外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备好课和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是我应努力做到的。
二、及时巩固新的知识点;在纠错中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在做练习或考试中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次错了,改正了;下次变换了题型,又做错了。由此,我想应从错题入手,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中的错题收集汇编,保留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加上分析理由,让学生在平时有空和临考前翻看,加深印象,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大大减少错误率;又能提高解题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精巧设计课堂环节,实施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与情感的交融,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和情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第二要抓过程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情感,积极点拨,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转化为理性思考,使学生在激情中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激情,从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是抓住结束环节。设计悬念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精神,使学生感到课虽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但要做到这些非常难,还需要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我会尽我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0】
这一段时间的培训中,我比较认真地看了各位专家对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尤其对他们讲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今后改进的措施、办法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确实收获不小,感觉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一个狭小范围内计划着自己的工作。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这次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彻底改变自己。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转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数学学习探究过程中,不再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为学习集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数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四、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就能够通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是说说而已,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乐于参与远程研修,我也乐于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成长,我也更乐于实践课堂教学。
六、我也从班级成员的提问、评论、作业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能积极提出自己遇见的问题,也能毫不保留地讲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对班里成员提出的问题能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步,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地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大力改进我的工作。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1】
我校多年来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近几年来学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重视过程评价及方法,建立了发展性的教学制度,切实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和全面提高。现就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计划与落实情况,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
一、制定了科学的教学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按学校要求,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开学前提前两周备好课,平时提前一周备好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结合实际生活的各种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教师不仅能备好课上好课,对学生的作业学校要求也特特别严格,每学期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教师的教案、各项笔记、记录等,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做出的总结,并在每次总结后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全体教师的工作都不得力争一步一个台阶,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也逐渐上升。
二、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每学期学校除了参加学期末县里统一组织的考试外,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但每学科教师可结合自己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一些随堂揣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按照教学质量监测制度,严格了考纪,严格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地组织考试。针对每次县里组织的考试,各年级、各学科均由学校领导统一监考,同年部教师对换批卷,批完试卷后,由学校教学领导统一阅卷,作出科学合理的质量分析。
三、完善学生作业批改制度。
1、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必须十分重视,做到精心设计,要求明确,布置清楚。
2、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口头和书面、实践操作作业等。课内作业当堂完成,课外作业要注意深度和广度。作业要求不能一刀切,要有基本题和提高题。
3、严格控制作业量,当天无课的学科不准留作业,当天各学科作业累计总量不得超过1.5小时。
4、布置作业努力做到“三不练”,即知识覆盖面不大的题目不练,不能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题目不练,不紧扣课标和教学要求的题目不练。
5、凡书面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进行讲评订正。普遍问题集体讲,个别的要面批面改。一般要求语文作业在教完另一课之前批改,每次作文要在另一篇作文写出前批改好。数学作业在教下一课之前批改好。
6、教师批改作业的语言文字要规范、端正、清楚、正确,要使学生认得出、看得懂。
四、加强教学质量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各种形式的期末测试,各年级、各学科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作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学校的全体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尽快地掌握教学新理念和把握好各学科的特点,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才能跟上改革步伐,才能做合格的教师。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2】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已初步确立,中职教育结合了技能培养和文化教育的双重职能。然而,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一、中职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能帮助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职语文教师更注重引导写作理论教学,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作文一直是学生非常头痛的事情,所以思想认识的偏差会导致学生逐渐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另外,中职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受挫,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在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成果往往只是教师评价学习成果的载体,令学生很难提起写作兴趣。根据中职生的写作现状,中职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改革作文教学方式,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二、中职作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1、依据专业需求,科学设置写作课程
中职教学体现了专业化教学目标,语文教师更重视研究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专业性质的应用文成为中职生写作训练的重点。中职生不仅需要有一技之长,也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具有专业特点的作文课程,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地突出写作目的,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所学知识与职业需求的相关性,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逐步提升写作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多媒体教学,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如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应聘者和招聘公司,让学生掌握求职信的基本写作方法;教师还可以模拟企业购销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掌握合同文书和招投标书的写作方式。实践证明,通过模拟实际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多看多写
中职生的写作功底比较薄弱,常常会觉得无话可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并让学生及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书籍阅读的范围,辅导学生如何阅读,认真琢磨、理解和消化词句,并及时写下所思所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身阅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记录的笔记,或者教师选取的好文章和好事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背诵的知识转变为自身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将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增加背诵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美感和文章包含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4、合理运用评价,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中职生的自尊心较强,但有时又很自卑,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爱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为了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动力,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与应用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能,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3】
一、认真分析,找准教学取得的成绩与发现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观察和视导活动中教研员老师的反馈,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找准教学取得的成绩与发现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1)教学目标定位准,教学设计能力强,教学主线清晰、层次清楚;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2)大部分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各科拓展课外资源巧妙、恰当。
(3)课堂上,各科老师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重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语言积累、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数学老师挖掘数学学科特点,思维训练意识强,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英语老师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语法知识的学习。
(4)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教材的开发,知识的整合,能够利用多
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老师们课堂上能尊重学生,分层施教,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体现了我校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
2、存在的问题:
(1)老师缺乏对课标的学习,钻研教材仍需认真把握。数学教师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课标的定位欠到位。语文教师对各年级段教学目标如何落实,是训练有效缺乏思考。科任教师对教材整体把握不够,备课时缺乏细节思考。
(2)教学中落实学生的基本训练目标的方式方法不够丰富,目标落实不到位。
(3)学生的现状分析不全面,教学设计中关注教师教法多,学生学法少,对学生课上生成的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不够。
(4)科任学科教学常规需要加强,部分教师语言不够规范,个别教师知识概念有错误。
二、制定和落实教学工作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上述教学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学校制定如下措施进行整改。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组织干部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思想,使“面向全体、善待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形成共识。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1、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形成核心组,进一步研讨和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引导学校教研活动,使学校教研正常化、规范化、有效化。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进行适当地奖惩,以激励教师规范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通过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备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日常教学行为做出详细的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定,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严格考核,努力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及时复备课,写课后反思及对后进生的辅导。
3、在加强质量监控的基础上,本学年重点加大对教学单元目标检测使用的监控力度。同一年级统一时间检测,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单元检测并及时写出书面质量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查缺补漏。质量分析要及时送交教导处。
4、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改革。在考试内容方面,要增加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评价方式上,要结合课程特点,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水平
1、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干部教学指导能力
(1)坚持干部自主学习与集体理论学习研讨相结合,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每人有专题的交流。支持教育教学干部参加有关培训,提高干部的教学指导能力。
(2)继续坚持领导干部“三个一”制度,深入一线,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共同研讨教学、教材、学生,和老师们共同提高。将干部落实“三个一”情况向教师公布,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
(3)进一步落实领导班子每周集体听课、会诊及分散听课制度,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派代表与教师说课反馈,促进课堂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
2、强化教师基本功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细致分析自身教学,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要求老师们抓住区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这一契机,通读一至六年级的全套教材,把握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落实学段的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教材,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加强新任及兼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难较大教师的指导,尽快提高把握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通过干部组长对新任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难较大教师定期听课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间互相听课等形式,用课堂教学实例剖析、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促使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3)通过骨干教师每学期做引领课、带徒弟等形式,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4)支持鼓励教师都参加区业余教研组和跨校联合教研组的活动,要求老师们充分利用资源,虚心向名师、教研员请教,抓住每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校本教研,规范学科教研组活动
1、广泛开展调研,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
活动,每次活动有主题,有准备,有反馈,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2、针对教师基本功竞赛反馈和视导反馈意见各教研组分别制定教
研组整改措施,在活动中落实。
3、每学期初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讨论、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专题,并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科质量分析会,提出改进意见。
4、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专家的指导作用,各学科继续加强集体教学研究。各学科组每学期集体教学研究不少于10次。
5、继续推进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组织教研组长学习教学管理制
度和先进教研组评选办法,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加强对教研组长的指导力度,每月组织组长进行一次交流,改进工作。五)家校合力,共商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孩子的氛围,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专题家长会,提高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以年级组为单位,各年级与家长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家校紧密结合,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等,只有家校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总之,我们要牢固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不断完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落实各项措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4】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火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和改进措施【篇15】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是一门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8年时间里,我从自身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反思,从中感触很大,具体如下。
一、老师应该做到的
1、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精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语言幽默、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我们教师不妨“对号入座”,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而后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
2、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的课改,恰恰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虽然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我们要看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历史史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在历史教材中,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利用好历史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生活”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比如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进行联系、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区别,寻找沿袭和改革的痕迹,通过对比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教师有效、得法的引导,学生将宋代生活与现代习俗做了比较,并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活跃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也必然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联系时事热点,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中学生年龄小,热情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对于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他们希望了解这些时事热点,并且希望跟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自古以来就是政史不分家,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时事热点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引进课堂,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样的联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设计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设计特点,利用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每个历史人物身上可以评说的故事及通过活动课的开展,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学生年纪小,正是爱玩爱闹的时候,而将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发挥游戏的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关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家乡方言来朗诵同一段话,结果可想而知,什么样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也认识到了统一文字语言的重要性,在欢声笑语中对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历史教学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历史故事,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清朝将领的愚昧无知,清朝统治阶级的软弱无能,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失败的原因。当然,历史故事只是课堂教学的调剂和使课堂教学趣味化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有原则性,不能为了调动学生的兴奋度,而滥用历史故事,导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现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到知识的现象。
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1、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走进中学历史课堂,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深受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声像、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营造一个动态的历史情境,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在大量的声电光影信息中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习八年级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教师可以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制成精美的课件,通过原声再现、场景再现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教学相长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学生的表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练习、学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馈学习信息的途径,教师要注意观察,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地分析。这样做不仅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变教学计划,还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也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远、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高屋建瓴,整体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自己驾驭教材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系统学科思想,才能去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
推荐作文:
- ·2022高考志愿录取顺序大全
- ·在备战高考中_最需要把握的三点原则
- ·母亲节作文800字(10篇)
- ·教育实习心得
-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最新
- ·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15篇
- ·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策划方案
- ·爱国卫生月学习活动总结2023七篇
- ·申报“青年岗位能手”事迹材料
- ·尊师节活动策划方案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 ·学校形象宣传片策划书
-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难度预测
- ·筑梦航天逐梦征文
- ·会计从业考试真题及答案
- ·命运交响曲赏析300字左右
- ·(最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优秀
- ·2022年北京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志愿填报步骤
- ·社区五四青年节活动总结
- ·工作表现评语个人表现工作评语
- ·2024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的教案
- ·教师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 ·水浒传小学生读后感
- ·《安全生产法》宣传活动总结
- ·(精选)2024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
- ·2023学生近视率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 ·建筑师考试历年真题以及答案
- ·(最新)教师节创意活动方案模板
- ·2022年山东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志愿填报指南
- ·初一新生军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