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论文(优秀7篇)

时间:2023-07-10 17:05:26 | 来源:语文通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心理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成功速度的快慢,与自信心的有无或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训平台

在培训中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自信心是一个涉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班主任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促进行为能力的跟进。比如:

1、集中培训

针对心理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由学校负责定期组织集中性的专题辅导。通过集中训练,解决班主任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引导班主任以正确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2、自主培训

开出自信心方面的具体书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同时,可以让课题组的老师共同收集有关自信心培养方面的资料、课件,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班主任浏览,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的平台

给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桥梁

家长也对学校、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班主任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就变得十分必要。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尝试:

1、大力宣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自信

学校重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充满信心。每到家长会,学校都会给每位同学写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翻阅,让家长与我们的老师“亲密接触”,让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师以及教学状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对家长进行自信教育的有关培训

重点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引导,再多多正面鼓励,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实施感恩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主要通过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给学生写回信,举办感激父母的征文比赛,布置感恩教育作业等形式,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帮助家长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有了更多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在困境面前,积极尝试,奋力进取的学生更多了。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打开思路,引导、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空间最广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途径及经验进行分享:

1、在评价中培养

教师对学生经常作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但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要及时,易于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评价要恰如其分,防止遗漏,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要遗漏。③评价要因人而异。

2、在自我暗示中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励教育培养

我经常会遇到各方面较差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尊重他们,并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在竞争中培养

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我经常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培养自信。

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班级管理要成功,必须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人。我觉得班主任应根据本班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班干部和团干部的培训,指导他们大胆工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就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锻炼,在锻炼中逐步培养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学生自我管理单位,形成它们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团结机制,并拓展它们的功能

比如,班委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律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发挥突现作用。团支部对班级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沟通,确实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体系,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好的帮助。

2、开创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

(1)学习自主管理。学生自主成立班级学科兴趣小组,努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学科由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商讨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是一种题型的多种解法,可以是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取长补短。在这个基础上,学科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兴趣小组的成果由同学自己以总结述评的方式在课上推荐给全班同学,因为学生自己分析的问题往往更切合本班学情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进步。

(2)行规自主管理。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学生们根据自己本班情况定出班规,各有各的特色。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并且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开主题班会活动

学生自主策划主题班会。班会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关注学生的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情景,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在一次次专题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班会课成为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舞台。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摘要: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健全人格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心理咨询师论文参考 篇三

摘要: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具体表现在工作性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关系和工作要求上。解决这些冲突,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提高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寻找角色联系,整合角色功能。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

为了满足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现象日益普遍。辅导员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学习状况、情感变化等各方面情况最了解。他们可以利用学校、家长、班委、同学等一切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难题。辅导员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群体,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辅导员最为信任,很多真实的想法也愿意透露给辅导员。因此,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自己的优势。然而,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毕竟不同,因此,正确认识二者的角色区别,了解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对于更好的完成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

我国高校普遍实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学生辅导咨询、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政治生活的领路人。其最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困扰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自我成长等的咨询辅导,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最主要的工作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表现

2.1、工作性质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念和觉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他们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探索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进而以积极的情绪和心态面对外部世界,成为心理健康、个性完善的社会接班人。

2.2、指导思想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冲突

心理咨询则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以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知识为理论支撑。二者在指导思想上不同。

2.3、工作方法上思政方法和心理学方法的冲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主要通过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道德教育,这一角色的本质在于“说”,以做到以理服人的说教者的形象。心理咨询师则是学生心理的引导者,主要是通过倾听、共情、理解、影响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协助来访者成长。

2.4、工作原则上价值判断和价值中立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是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是不是符合目前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是否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存在对错的价值判断的。而心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做到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他所采取的是价值中立的原则,完全尊重来访者想法的基础上,协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

2.5、工作目标上解决问题与助人自助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则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引导来访者树立面对问题的正确心态,让来访者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因此,辅导员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2.6、工作关系上师生关系与咨访关系的冲突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所谓尊师重道,师生关系需要学生对教师有足够的尊重。教师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校的`代言人,在学生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地位。心理咨询中建立的是咨访关系。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也需要尊重,但是更需要的是平等。二者是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对最隐私的话题进行探讨,因此,心理咨询中对关系的要求会更高。

2.7、工作要求上及时上报与隐私保密的冲突

辅导员的工作是上下协调及管理说教,因此,当发现学生有一些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时,及时将情况上报给院系书记,或者学生处领导,乃至校领导,并要采取一切措施,利用所有资源,纠正学生的异常情况。而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时,在来访者的问题不会出现危机或给他人造成危机的前提下,咨询师是采取保密性原则,避免第三方知道来访者在咨询关系中所透露的任何事情。

3、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解决策略

3.1、准确把握角色要求,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强调集体原则;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侧重于学生人格个性的辅导培养,侧重个体感受。辅导员受聘于学校,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向学校负责,但在做心理咨询时,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向学生个体负责。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二者的角色要求,找好角色定位,并在需要的时候能较好地进行角色转换,有利于解决二者的角色冲突。

3.2、加强辅导员自身人格修养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都需要具有较完备的人格素质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完善的人格素质会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增加辅导员的说服力。同时,也会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建立起与来访者的关系,更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成长。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符合角色期待的同时,扮演好角色。

3.3、提高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高校辅导员因为日常工作繁忙,他们除了完成国家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考试之外,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而心理咨询方法不够熟练、技术使用不灵活、咨询原则和规范不了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和扮演。因此,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各种方式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较好地掌握角色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3.4、寻找角色联系,整合角色功能

虽然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角色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因此,二者的工作有其相通之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倾听技术、共情技术、积极关注技术都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既要从思想现象发现问题,又要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可以将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关于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者角色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39-42.

[2]冯雯雯。关于高校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困境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61-62.

[3]张万钰,于清泉。浅谈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的素质要求[J].科技信息,2014,(33):223-226.

心理小论文 篇四

目前学术界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理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有的从整体的角度对创造性人格进行界定,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个体创造行为中的人格因素,反映创造者的整体精神面貌”①;有的侧重于创造性人格的非理性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作为创造性的一个动力因素,“是影响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智能表现的风格与特征。”本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也可以称为创造个性,由创造性人格倾向性、创造性人格心理特征和创造性的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其中,创造性人格倾向性是创造性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动力;创造性心理特征是创造性人格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构成创造性人格差异的重要方面;创造性自我意识是人的创造心理能动作用的体现,对人的创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调节、控制,有利于创造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创造性人格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对人的创造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学生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除了具有一般创造性人格的共性外,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充满成功的自信心、良好的合作精神、求异性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不断的自我超越、适度的冒险精神、充足的勇敢精神。

一、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现状

本研究以某市高职生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科学处理了性别分配、生源分配、学校类型分配,还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掌握了大量的创造性人格问题的个案材料及各种相关信息,其研究结论能较真实地反映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状况。综合调查、访谈结果,研究表明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质疑精神的欠缺、勇敢精神的缺失、好奇心的丧失、想象力的匾乏等;二是高职生创造意识淡薄,创造精神不足,创造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创造性人格所需要的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兴趣的广泛性、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人格特征,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1、忽视个体发展的价值观。我国部分传统文化认为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准则与群体一致比自我表现更有价值、更为重要,人们应努力去迎合他人的期望,以集体利益为重,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严格按照集体规则行事、按照各自所任角色及所处地位行事,主张步调一致,排斥个性张扬。传统文化对集体利益的重视,不仅使高职生养成了较强的集体意识,促使他们从小懂得压抑自己的欲望以顾全大局,也使高职生形成对规范的强烈遵从意识,从而缺乏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冒险意识及敢于打破陈规的思维意向。

2、强调自抑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巨通过积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潜在并且全面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行为表现上,不愿出头露面地表达不同的见解,不敢别出心裁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得高职生往往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最终导致创造性的埋没。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随着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原本就很重视安全、不喜欢冒险的国人对子女有了更强的保护意识,导致培养高职生勇敢性格的社会条件越来越有限,导致高职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机会,形成过分依赖、胆怯、保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性格特征,这种保守型的性格必然导致高职生缺乏探索精神。

3、过高的家庭期望。当今,我国的父母大多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愿望。父母渴望将高职生的一切设计得完美无缺,他们既设计高职生的现在,也设计高职生的未来,从高职生的幼年起就精心设计了技能培训内容,以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为使他们在将来的求学、就业中具有优势。但并非父母的所有期望都能促进高职生创造性的发展,如果不考虑高职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味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就会使高职生感到压抑、困惑,甚至自卑。

(二)学校教育因素

1、教师权威过于强大。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思想影响颇深,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权威的地位,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以长者的身份引导和支配学生,而高职生也习惯于盲从教师,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指导,不敢冒失地怀疑和否定教师的观点。在教师权威过于强大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易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最终影响高职生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2、过度追求正确率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材里的知识,并通过反复做习题而熟记这些知识,我国各类课程的教学训练都过度追求正确率,不能容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以消灭错误为目标的训练过程,容易使高职生形成谨小慎微、害怕出错的个性,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是相对立的,另外,过度追求正确率使高职生在害怕出错的同时,也使高职生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慢慢减少甚至消失。

3、忽视个体差异。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个性化教育非常薄弱,高职生表现出思维方式趋同,创造意识不强。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我们的教师成了“园丁”,人学前学生充满幻想、活力和童稚,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就像从一个模子里走出来那样,单调机械,丧失个性,我国统一的教学体制,仿佛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标准件,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的考试来规范学生。

三、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21世纪是不断创新的时代,国家的兴衰直接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创造,培养高职生具有创造性人格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更新教育理念

1、改革异化的考试方式。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评价,考试作为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无论是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还是以记忆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都决定了学生在考试前必须背诵、记忆大量的知识;以课本为限的考试范围,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在狭窄知识范围内的机械强化训练,考试只是测查了人脑的知识储备能力,而不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任何事业的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头脑内是否装了足够多的现成知识,而是取决于是否会利用多种途径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并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得出独创性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考试应从考核学生储备知识的能力转向考核学生搜集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信息的能力,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改变落后的教学评价机制。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创造教育的发展。现在,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在的学校评价机制,评价的是学生的成绩、数据,而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心情、和谐、幸福。上级主管部门应从培育人的大计出发,真正倡导弘扬一种培育人的教育,给我们的后代一种良好的教育,让高职生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创建者。

3、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念。孩子上学时,家长叮嘱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听老师的话”,一部分中小学老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由此使高职生从小就形成了“在家听家长的话,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课间听学生干部的话”的习惯。当我们以“听话”为标准管理学生时,“盲从”由此而生,老师的话全是对的,听从老师的意见就不会出问题;课本和参考书上写的全是对的,不用再去探索、研究,慢慢地大多数高职生变得不敢独立思考,不善于探索创新。教师和家长应利用一切教育机会,使高职生逐渐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在独立思考、追求真知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否定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批判现有的知识。观、自卑、抑郁、多疑等不良隆格特征,甚至导致其心理变态,表现出反社会性。可以看出,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不融洽的家庭气氛容易使高职生服从、懦弱,甚至产生精神疾病,阻碍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4、采取民主型的养育模式。父母的养育态度和养育行为在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创造性儿童的父母,很少具有专制性,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而高智商儿童的父母更重视礼貌、好学、上进等社会外部特征。父母的养育模式对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如果父母对高职生采取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高职生大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既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高水平健康心理的形成,而心理水平高的高职生比其他高职生更善于对待他人的批评和社会的压力,因而他们的创造成就也更高。

5、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家长应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存在的环境,给高职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高职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家长应采取多种手段,全面开发高职生智力,鼓励他们奇思妙想,发现高职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引导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创新性,使高职生各方面的天赋和能力不受压抑,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让课堂教学焕发创造活力

1、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每一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兴趣狭窄的人往往孤陋寡闻,缺乏创造性;兴趣庸俗的人往往品德不良,不可信任;兴趣肤浅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不思进取。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高职生的兴趣,利用高职生的兴趣,引领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本人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善于设计问题情境,上课时让高职生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创造意味着打破以前的观念,甚至还要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开始时可能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会受指责,遭嘲笑,可是创造就必须冒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克服,所以需要有勇气,敢于承担风险,愿意付出代价,并且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现在许多高职生习惯于根据教科书进行思考,不愿意动脑筋进行艰难的创造性活动,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必须从激发勇气开始,如果高职生长期缺乏勇气,就会变得胆怯,不敢创新,因循守旧,因此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去怀疑权威、怀疑课本、怀疑教师,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错误,敢于向权威挑战。

3、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自信心。自信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是成长、成才、创造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创造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创造要打破人们以前的观念,这就需要创造者有主见、有决心、有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为高职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宽松环境;善于为高职生“设置”适度的需要发挥创造才能才可解答或完成的疑难、课题、训练、活动,并鼓励他们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在探索活动中去取得创造的成功;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浅议心理教育论文 篇五

浅议心理教育论文

人的素质按纵向划分,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而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却唯独缺失了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但其内涵远非如此。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的外延,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内容。从心理角度讲,心理教育是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从个体发展角度讲,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因素(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如学习心理、竞争心理、人际心理、角色心理、责任心理、事业心理等)。

心理教育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传授个体发展的以上四方面的心理知识,使受教育者建立关注自身心理的意识,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二要开展一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训练,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反省和练习,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以促进自我开发潜能;三要传授给受教育者自我心理调节和保健的方法,以使其能独立自主地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综上,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目标是要开发自身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因此,心理教育的性质是发展性的、积极性的教育,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但却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的维护水平上,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发展目标。

1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任务。学校教育中,心理教育应作为一种普及教育,而且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中介和基础。

1.1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道德的、审美的、体力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

德育是道德知情意行的教育,必然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基础和条件,正如古人云:正人须正心,心不正则行不端。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还是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等学校智育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本身就是个体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基础和条件,而美育则是在个体良好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同理,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和成果也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作基础和推动力。

1.2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人心理素质的现状十分严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家庭“四二一”结构的变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依旧我行我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心理关注意识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都比较低,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没有关注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意识,不能自知,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不足不能泰然处之,不能接受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自助,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差。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更是只能附着于各个学科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隐形熏陶与感染中。由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得不到重视,造成了如今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低下,个性心理品质不良,甚至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厌学、逃学、网瘾、离家出走、自杀、凶杀犯罪等人格扭曲的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可见,心理教育理应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教育出现,并在学校中开展,并且对成人也应实施。

综上,笔者不禁想到许多教育家和学者曾提出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赏识教育、挫折教育、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他们的实质和核心正是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从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些教育理念要告诫的是,缺失了心理教育这一“灵魂”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

2关于心理教育实施途径的几点思考

心理教育这一立足发展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应鼓励开展有关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关于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教育,笔者提出一点浅见。

21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心理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实施的形式。心理教育的任务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的相关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技能,既授以“鱼”又授以“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去亲身感悟并受到触动,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总结,进而开发潜能,学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作出判断,作出选择并主动实施。即通过自得自悟的方式并最终达到自觉自助。心理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需亲身体验,感悟,形成稳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进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因此,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的课堂形式出现,以活动为主,采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心理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在自己经验基础上积极建构心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内化的同时,也能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这种富有启发意义的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显然比单一的讲解、灌输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也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可见,心理教育活动课应成为心理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心理教育活动课应有专用的教材,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编制,但并不要求极强的学科性和理论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是教师经过处理后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的知识;二是由于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必须具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外,能将理论性通俗化书面性生活化,知识可操作化,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知情意行的转化。活动课比较灵活,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因此教师对教材也需灵活掌握,熟能生巧;三是学校应调动全校教职工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意识,做好教学和教师协调工作,给予心理活动课以支持和保障。

22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不是单一孤立的素质,而是与其他多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选相互促进的。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把握教材内容中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教育的涉及点,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材料;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心态,“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等,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数理化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美术教学中丰富的想像力,体育教学中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韧的心理品质等等,这些既有对学生心理知识渗透,又有意志磨炼,既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学科渗透心理教育不仅増强各学科教学的魅力,而且对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两全其美。

2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讲座的形式,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意识,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心理教育,共同合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和谐健全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不仅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还有成人,不仅在学校中实施,校外也应继续应针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连续实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唯有如此,国民的心理素质、心理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才会提高,而以此为基础和核心的国民整体素质才能更上一层楼。

心理论文:超越自我 篇六

心理论文:超越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一、适应互联网时代

1、网络使学习知识更为便利。在当今时代,互联网课程随处可见,各大名牌高校也争相把自己的公共课程放到网上,正因如此,大大方便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使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发生了改变。网络也缩短了获取知识的时间,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获取知识。

2、网络使我们的生活圈子更为广泛。在网络充斥的时代,社交网络无疑是其中的主流。那么,社交网络怎样改变我们的人际交往呢?首先,它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无时差的获取全球的各种信息,在这其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们,也会人数和交往全球不同肤色的人,大大扩展了我们的交际圈。其次,社交网络便利了我们和现实生活中朋友的交流,能增进友谊,减少误会,促进良好的发展。

3、网络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近几年来,互联网生活平台正迅速发展。其中的电商与电商旗下的'各项业务正欣欣向荣,我们不可否认其中的种种弊端,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无限的便利。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网络给我们的学习、人际、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凡是都有两面性,我们同时要认清各种弊端,增强防范意识,能够进行自我保护。

二、悦纳自我的具体方面分析

首先,改变过分追求完美的习惯,不苛求自己。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苛求自己,无异于心理上的作茧自缚,会窒息人的活力,使人心情压抑,行为退缩,失去许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最终损害人的自尊,导致自我拒绝。正确的态度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全部缺点和优点,接纳真实的自我,在积极的心态中,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潜能化为现实。然后,建立和巩固良好的自我感觉。

三、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每个人都应该设计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青春,所以激情,想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且乐不知倦的追求;因为青春,所以梦想,带着父母的期望,也带着自己对未来的理想。 大一:我要初步了解专业,利用网络和人才市场招聘启事等渠道充分了解从事的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其它技能。并且按照从基础到精深的顺序给自己列出一个学习书录,了解就业的大概方向和近几年学院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大二:本质转变期。大二时,要真正的转入大学生角色,把高中固有的思维和学习,生活方式切实的转变过来。在学习方面,学好各学科的课程,并充分利用多余时间学点课外知识(例如会计学或者是一些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在我们的未来生活中所利用);假如有机会再去选修一些课程;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三:奋起直追。在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并且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求职技能、掌握简历、求职信的写法及其技巧搜集公司信息。主要的内容有: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好求职预备;准确评价自己,制定就业目标;纯熟掌握就业政策和就业上的一些法律知识;积极做好求职就业的知识、心理和技巧等方面的预备。

总结:在学习上,我将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脚踏实地去学习,按书录的先后给自己分配学习时间,并且将它落实到每一学期当中,让自己每学期都有一个学习计划,每个星期,甚至天天都有学习计划!并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去实践!

心理健康论文 篇七

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发重要,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从而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绪,引发种种矛盾,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被家长、教育者所重视,所以家长、教育者该怎样去看待心理健康,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优化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孩子发展的重点,并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自身因素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动力。

(二)学校因素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家庭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信息时代的发展,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因为他们的童真,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给其心理带来恐惧,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社会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以健康为主题,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此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加强学生的重视度。还有,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不要实行暴力手段,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举足轻重,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社会所需人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7篇《心理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