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练习题含答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06-23 16:59:35 | 来源:语文通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下面是虎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虎知道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白《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6.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云端”只是悬崖深谷中腾起的云雾,“诗意”只是一种幻想,马脚踏实地,绝不忘乎所以飘飘然,它把自己的主任带回到了“人间”现实。

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参考答案: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犹疑害怕担心(对马的隔膜)——快意飘飘然(对马的喜欢)——沉郁迷茫(对马的崇敬同情)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篇二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分三步: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模糊不清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跳跃 。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的特点。

3.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四

阅读《劝学》全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 )槁( )暴(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 )也。

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 为:

②车柔以为轮 以为: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博见: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足: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备:

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

⑩用心一也 一:

4、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生成与原有意义相关联的另一种意义,这种此法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奇”和“宾客”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这里均为意动用法,分别理解为“觉得(他)很奇异”“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于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不戚戚于贫贱(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冰,水为之( )

车柔以为轮(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而 锲而不舍( )

蟹六跪而二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既而儿醒,大啼( )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声非加疾也( )

疾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必为有窃疾矣( )

假舆马者( )

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而绝江河( )

满坐宾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 佛印绝类弥勒(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君子生非异也(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 )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 古义:

今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1、中(zhòng)规。有(yòu)槁(gǎo)暴(pù),砺(lì)省(xǐng)知(zhì)

臾(yú)楫(jí)生(xìng)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躁(zào)

2、(略)

3、 ①变成,形成 ②把它做成 ③片刻,一会儿 ④见得广 ⑤脚步快

⑥具备 ⑦十步远 ⑧雕刻 ⑨强健 ⑩专一

4、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天,每日

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 游水

上、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5、 ①车柔,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②有,通“又”。

③知,通“智”,智慧。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6、于(介词,从 )(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介词,给)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从)(介词,到)

为(动词,变成,形成)(动词,做成)(介词,替)(动词,成为)(动词,题写<自己题上自己的姓名>)(动词,作为)( 介词,对)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翻译为“地”)

(连词,表假设,就)(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既而”,固定结构,不久)(“而已”,固定结构,罢了)(连词,表修饰,可译作“着”)

疾(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宏亮)(形容词,残疾)(形容词,快,迅速)(名词,疾病)

假(动词,借助)(动词,假装)(动词,借给)

绝(动词,横渡)(形容词,到了极点)(动词,停止,消失)(动词,隔绝)(副词,非常,极其)(动词,隔绝)(动词,停止,消失)( 动词,阻断)

生(通“性”,资质,禀赋)(动词,产生)(动词,出生)(动词,活着,保全生命)(动词,生长,这里有“覆盖”的意思)(古时对读书人的尊称)

7、 ①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9、《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 “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0、参考角度: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等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五

阿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一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一一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①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竞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幽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侯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xx上半年小小说排行榜》)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的两项是(5分)

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和无情。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撷取人物生活的几个场景片段连缀成文,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阿太临终前的叮嘱是为了告诉我:人对生死须有豁达的态度。

E.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2)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

(3)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6分)

①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3分)

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3分)

(4)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结合小说,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BE(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A项无情不对,阿太这样做是减轻鸡的痛苦;C项说老太太恐惧和软弱不妥,阿太的哭流露出老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率真的一面;D项不全面,阿太临终前的叮嘱表达了对我的不舍和牵挂,希望我不要悲痛,对生死有豁然态度。)

(2)①牛:处事果断。冷静面对外婆的突然离世,将悲伤深埋于心。②狠:倔强硬朗。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看似无情却用心良苦地让舅公学游泳;从屋顶摔伤,第二周就坚持落地走路。③真:朴实率真。受伤后要我经常去看她;临终前给我洒脱而又深情地留言。

(3)①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表现了阿太的隐忍性格和对待生死的平静、超脱态度。

②在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中,揭示了阿太的坚强性格对我面对生活挫折时的积极影响。

(4)答案示例:人活着并非养尊处优、行尸走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的过程,要付出千辛万苦乃至身心的磨炼,有所作为。小说中的阿太虽已耄耋之年,却并不屈服于生活,她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离世和自己的老去,舅公和我也在她的言传身教中,变得更加强大。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不向残疾的肉体低头,笔耕不辍,终成著名作家;全身瘫痪的霍金仍致力于宇宙论和黑洞的'研究;华人首富李嘉诚虽然富可敌国,依然坚持睡前看书,每周一到周六准时上班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既阐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又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观点正确2分;联系文本2分;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说理较充分4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六

①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

②这回丈夫又走了。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A但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馒头柳的树冠又大又绿,从楼上俯看下去并不像馒头而像帐篷。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他们这幢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然后便被一座治安岗亭遮住视线。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

③这天她习惯性地去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真不可思议。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去报失。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堵着一块鹅卵石。

④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 。她一忽儿暗自取笑自己,一忽儿又从逻辑推理 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B她情不自禁地说:“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女子!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www.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你知道吗?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C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妈,您干吗抹眼泪儿?”

21. 以下标题哪一个更适合本文?为什么?(4分)

A.夫妻情深 B. 第八棵馒头柳

22.第③段中,“她”没有看见丈夫的背影之后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1) (2)

(3) (4)

23.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文中A、B、C划线句子任选两句,自选角度加上批注。(8分)

( )句:

( )句:

24.文章结尾“她”流泪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她”此时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6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七

阅读《根》,回答问题。

①也许,一切的一切,盖源于那个绿色的梦。

②也许,只有那个绿色的梦,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③梦想着荒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妩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

④于是,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深深地、深深地饮着这份永无尽头的黑色寂寞。

⑤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黑色寂寞!

⑥没有言语,没有阳光,没有欢呼,千年万年,有的只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绿的梦想。

⑦缄默是唯一的语言。也许,唯有缄默才能真正表达万语千言也难以表述的丰蕴内涵。缄默也是一种灵魂的独白。在无月的黑夜,假如你悉心谛听,黝黑而神秘的森林里有一颗热情的灵魂在痛苦地呻吟或欢乐地喊叫。

⑧有什么比家雀和秋蝉更乐于絮絮叨叨的呢?就成全它们吧!让它们一千遍一万遍尽情地陈述着肤浅的生命感悟吧!根无须表白,根永远默默无语,用生命的伟大为人类撑起一片绿阴。

⑨缄默,才有力量倔犟地延伸。

⑩每天每天,都是一场无言的抗争,与坚硬的地壳,与冰冷的岩层,与灼人的干渴或泛滥的洪涝。根痛苦地扭曲着身体,探寻着点点沃土,吸吮着滴滴甘露。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于是才有了这宇宙的伟大奇迹:树木——树林——森林…一

?把绿的荣耀托给森林,把关的微笑交给花朵,把爱的温柔送给草地,把生命的歌声让给长流不息的江河。却把苦难和寂寞永远地、永远地留给自己。在深深的、深深的地下,永远地、永远地生活着盘错着虬曲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根之家族!

?也许,会有风暴,但风暴只能摧折地上的茎,却不能摧毁地下深植的根;或许,会有野火,但野火只能将大地化为焦土,却不能烧掉根的绿色的梦想。而风暴和野火过后,漫山遍野照旧奔涌出那神奇的绿。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全文看,“绿色的梦”指的是()。

A.为生命之不息而奋斗

B.为创造伟大的奇迹而奋斗

C.为战胜苦难和暴力而奋斗

D.为向人类奉献而奋斗

2.第⑧段通过什么写作手法赞扬了什么?(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根据文意点题,第?段中的横线处应填入()。

A.只要根在,生活便有希望

B.只要根在,生命之绿就将永存

C.只要根在,春色就会铺满人间

D.只要根在,奋斗者便能永远不屈

4.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精美,选出你喜欢的一句略作赏析。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用家雀、秋蝉同根作对比,赞扬了根无私奉献的精神。

3.B

4.示例:“梦想着荒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妩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根的绿色之梦。

(意对即可)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篇八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答题思路】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

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2)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3)观点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具有很强的倾向性。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⑶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将……和……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注意:“……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作用都是证明了***的论点。

阅读的答案:东京某晚的事阅读题及答案 篇九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6分)

东京某晚的事

丰子恺

我在东京某晚遇见一件很小的事,然而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并且常常使我憧憬。有一个夏夜,初黄昏时分,我们同住在一个“下宿”里的四五个中国人相约到神保町去散步。东京的夏夜很凉快。大家带着愉快的心情出门,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

一面闲谈,一面踱步,踱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忽然横路里转出一个佝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大概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者是纸窗的架子吧,鞠躬似地转出大路来。她和我们同走一条大路,因为走得慢,跟在我们后面。

我走在最先。忽然听得后面起了一种与我们的闲谈调子不同的日本语声音,意思却听不清楚。我回头看时,原来是老太婆在向我们队里的最后的某君说什么话。我只看见某君对那老太婆一看,立刻回转头来,露出一颗闪亮的金牙齿,一面摇头,一面笑着说; “Iyada,iyada!”(不高兴,不高兴!)

似乎趋避后面的什么东西,大家向前挤挨一阵,走在最先的我被他们一推,跨了几脚紧步。不久,似乎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大家稍稍回复原来的速度的时候,我方才探问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原来这老太婆对某君说话,是因为她搬那块大东西搬得很吃力,想我们中间哪一个帮她搬一会。她的话是:

“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

某君大概是因为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散步,实在不愿意替她搬运重物,所以回报她两个“不高兴”。然而说过之后,在她近旁倘样,看她吃苦,心里大概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趋避似地快跑几步,务使吃苦的人不在自己眼睛面前。我探问情由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那老太婆十来丈路,颜面已经看不清楚,声音也已听不到了。然而大家的脚步还是有些紧,不象初出门时那么从容安闲。虽然不说话,但各人一致的脚步,分明表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下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爱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有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象:假如真能象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7.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东京某晚的事。(3分)

8.“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9. 文章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中,“这样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10.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11.从全文看,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4分)

《东京某晚的事》阅读题答案

7.在东京一个夏夜,“我”和朋友们外出散步,遇到一个日本老太婆想让我们帮忙搬运东西;我们中的某君拒绝了她的要求;于是大家快步躲避了这位老太婆(但是大家又过意不去,觉得不好意思,脚步不再从容了)。(3个要点,1点1分;共3分) 8.描写(1分)。以形传神,表现出“我们”散步悠闲愉快、从容安闲的样子(1分);同时为下文遇到老太婆后我们情绪发生变化、脚步错乱做铺垫,从而形成对比(1分)。

9.老太婆的要求原本很唐突,我们拒绝她也符合一般情理;但看到老太婆一个人那么辛苦,我们实在过意不去,就避而远之。(或:可以拒绝却又过意不去的矛盾心理)(1点1分,共2分)

10. 具有反省意识;面对老太婆的悖事、唐突,却反省自己,解剖社会,进而憧憬人间充满温情。(2分)

善良慈悲;希望 “天下如一家,陌路成家庭”的世界,体现着对善的追求。(或者:为他人着想,不苛责别人;叙述某君对老太婆的拒绝,使用表推测的词语“大概”,不妄加批评;对老太婆的的悖事、唐突,没有苛责,反而内疚,体现出作者的善良)(2分;简单说“有爱心”0分)

(品质1分,结合内容1分;2个层面,共4分)

11.以小见大(1分);通过描写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寄予作者“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的社会理想(1分)。

运用对比(欲抑先扬)手法(1分);前文写大家的安闲自在,后面写脚步的紧迫,写出愉悦与内疚心情的差异,自然引发最后的“憧憬” (1分)。

运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平淡质朴,用词精练自然,隽永意深,用敏感、犀利的慧眼透视生活的细微处(1分)。

(答出任意2条即可,共4分)

阅读的答案:《温暖的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十

《温暖的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温暖的书

然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

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于是,我再次想了关于书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进而追问那个虽则浅近但却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我想,即使与书真诚地相处了那么多的光阴,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是说不好书与读书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1857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福楼拜的法国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着”。这话平实得像个不识字的长者轻捻须髯的脱口而出,但却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这话说得真是风雅极了――它涵养着的深意与智慧,我想也许读书人是可以参得到的――因为“活着还是死去”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中国人也说得好。印象深刻的,比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则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言“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一则联语“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毕竟,书也许就是温暖的;读书也许就是享受这温暖;读书的人也许就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温暖――这算是我的一点体会。有了书,有了书的温暖,我想,我也就大约活在春天里了。因为,春天和温暖,其实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更美好更具价值,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也还是有的,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所以,我就常常感到我也是幸运的――多少还是拥有着这样一些“稀缺”的东西――也尝想,生命与春天和温暖相融相伴,那一定是充盈丰富、快乐安详的罢。

据我所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而发起“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每年4月23日),倡议“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管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 都要把书作为自己一生的朋友(大意)?? ”在我看来,这不啻为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不知道别人怎么考量,我确是这么感受的。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书,是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美好;所以我也想,我们应该把书作为一生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把读书作为我们接近伟大著作,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进而获取伟大心灵的滋养以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再进而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至少是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一种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那就让我们融入到书里去罢。也许我们不能伟大,但我们却不能拒绝温暖。(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12期,略有改动)

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春天和书和我,在一起,真好。(去掉句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句中的“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第四段中的第一句话“中国人也说得好”?

4.作者认为“接近伟大的心灵”,进而“滋养”并“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是读书人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谈谈。

5.文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书或读书的我国古人的名句,请你再补充一句(必须注明作者)。

6.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温暖、深刻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2011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学业考试(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1)去掉后意思无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原句用逗号舒缓了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

(2)“她”,运用拟人修辞,表现出作者对书与读书由衷的喜爱之情。

3.通过举例表明中国古人对书和读书的理解也是风雅,涵有深意和智慧的。

4.答案要点:可结合全文内容,联系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读书后境界的提高来谈。

5.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要求:写出书名或文章篇名。要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10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